高枕衡漳十四春,尊前论旧各怜身。
何当绛帐传经客,也是青门学圃人。
一醉乡心时自起,五湖秋事未全贫。
少微中夜应难辨,来日风尘碍角巾。

【注释】

故少司马杨师邀游城南别业四首:即《杨公济城南别业见招,因以奉和》四首。

高枕:安闲自得的样子。衡阳:指衡阳郡。唐时治所在衡山(今湖南衡山县),这里代指衡山。

尊前:酒杯之前。

绛帐:指东汉名将班彪的府第,后泛指有学问人家。经客:传授儒家经典之学者。

青门:汉代长安城门外的地名。这里代指长安。

五湖秋事:泛指隐居的生活。

少微:指星名,属心宿星座。中夜:半夜。

碍角巾:《晋书·陶潜传》:“靖节解印绶去职,把酒临岐,叹曰:‘归去来兮!’”意思是说,他辞官后要隐居田园,过着清贫的生活。

【赏析】

这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在南都洛阳所作。诗人在南都期间,与友人杨公济相过从,并曾游其城南别业,因此写下了这组诗。

其一

首联“高枕衡漳十四春,尊前论旧各怜身。”是说在南都洛阳的岁月里,自己能安享悠闲自适的生活,是因为有朋友的关怀照顾。“高枕”,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方术传》:“亮卧赤弩上,因起顾笑,左右皆惊。”意谓高枕无忧、悠然自得。“十四”指十二年,这里暗含诗人自比诸葛亮,说自己在洛阳生活了十二年。“论旧”,即谈旧交,叙友情之意。“怜身”,怜惜自己之意。“怜”,本意为爱而不忍伤害,这里指爱惜自己,也指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尊前”,指宴会之中,即宴饮之际。“十四春”,即十四年,指诗人在洛阳度过的十四年。

其二

颔联“何当绛帐传经客,也是青门学圃人。”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历史上那些受人尊重的大儒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像那位在长安城外种菜的隐者一样,过上恬静的生活。“绛帐”,用西汉张良事刘邦故事。《史记》记载:“良尝閒从容步下,上已怒矣,使武士缚张良,良曰:‘臣请得死,原闻之。’上怒甚,良曰:‘臣事汉,诚能不及此。夫以臣之伐,韩王虽死,不足为陛下敌也。’上释之。”后来刘邦采纳他的计谋,灭秦兴汉。“传经客”,指传授儒学之道的人。“青门”,用东汉梁鸿、孟光夫妇隐居不仕的故事。《后汉书·烈女传》载:梁鸿与其妻孟光隐居在灞桥之东的茂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学圃人”,指学习园艺的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多么希望能够像张良那样受到重用,像孟光、梁鸿那样过着隐居的生活。

其三

颈联“一醉乡心时自起,五湖秋事未全贫。”写诗人在宴会上畅饮之后,心情豁然开朗,仿佛回到了故乡。“一醉”,指一次醉酒后的舒畅心情;“乡心”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起”,这里是兴起的意思。“五湖秋事”,指作者在洛阳的隐居生活。“未全贫”,意谓还没有穷到极处,这里含有自嘲的意思。

其四

尾联“少微中夜应难辨,来日风尘碍角巾。”写诗人在洛阳生活的惬意以及对自己未来隐居生活的设想。“少微”指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中夜”指半夜时分。“碍”,妨碍。“风尘”,指尘世的纷扰。“碍角巾”意谓尘世的纷扰妨碍了我那隐居生活的打算。

此诗作于大中五年(851)秋,是作者晚年隐居洛阳时的写照。诗人在洛阳度过了十四年,其间与杨公济等朋友交往频繁,共饮赋诗,感情十分深厚。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