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鼓初停香篆寒,呗声那为雨声阑。
弥陀界远疑城近,慈氏宫深外院宽。
正念可争无念好,非心还较即心难。
道人别有安身处,未必清晨叩懒残。

【注释】

1.走笔:指随手记录。 偶成:偶尔写成的作品。

2.街鼓:旧时城市里每隔一定距离就有的敲锣打鼓报更的行人。

3.呗(bó)声:佛教仪式中诵经的声音。

4.弥陀:佛教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5.慈氏宫:印度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

6.正念:正确、纯正的意念。

7.非心:不是真心的心,即妄心。

8.道人:道士。

9.安身处:安静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诗,诗人在寺庙听到僧人礼诵佛经,并由此生发出对佛经教义的感慨,写下了这首小诗。首联写闻梵音之情景;颔联写梵音与雨声之对比;颈联写悟禅理之体验;尾联点出题旨。全诗语言朴实,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街鼓初停香篆寒”,诗人入寺后,首先感受到的是寺内香烟袅袅,炉香缭绕。此时,街上的击鼓报更声早已停止,而寺内却还有阵阵香烟和磬声。这两句写出了寺院的清幽和祥和。

“呗声那为雨声阑”一句,从听觉上说,是说寺院的钟磬声比雨声还要大,更加响亮。从感觉上说,却是说寺内的钟磬声把雨水都淹没了,使人们听不到雨声。这两句既写出了寺院的寂静,又写出了寺院的庄严。

“弥陀界远疑城近,慈氏宫深外院宽”,这两句是从空间角度来描绘寺院的。弥陀(阿弥陀佛)、慈氏(即观音菩萨),都是佛教中的高僧,他们的住处离人间很远。但是,由于他们住得太久了,所以觉得他们离人间很近。“疑城近”三字,写出了佛家所说的“色空”,把佛看成像城一样地近。而“慈氏宫”则是指慈济寺,它虽然离人间较远,但由于寺内殿堂宏伟,所以显得外院很宽。这两句既是对寺院环境的形象描写,又是对佛家境界的概括说明。

“正念可争无念好,非心还较即心难”。这两句是对佛教禅宗“不立文字”的阐述。禅宗认为,“无念”、“正念”是修禅的要领,“非心”、“即心”都是对“无念”的误读。这两句诗,正是禅宗思想的具体体现。前句指出“正念”可以与“无念”相比较,而后句则是说“非心”与“即心”比较起来,后者更难把握。

“道人别有安身处,未必清晨叩懒残。”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这里的“道人”指的是和尚。和尚住在庙里,自然有他的“安身处”,不必再去叩响晨钟暮鼓。“叩懒残”三字,形象生动,既写出了和尚的生活特点,又表现出他对生活的随遇而安。

这首诗以“闻梵音”始,以“叩晨钟”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画面的主体是一位闻梵音而有所感悟的游僧,他由闻梵音而产生对佛经教义的思索,进而对佛家的境界产生怀疑,最后得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整首诗以“闻梵音”为中心,围绕着中心展开叙述和议论,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匠心和才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