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明风绩许谁攀,西断单于指掌间。
投笔欲干蒲类海,如椽还湿贺兰山。
蘘无赤白烽长偃,绶有银黄肘不闲。
闻道秦天犹咫尺,未须愁问玉门关。

寄夏州张中丞

然明风绩许谁攀,西断单于指掌间。投笔欲干蒲类海,如椽还湿贺兰山。

蘘无赤白烽长偃,绶有银黄肘不闲。闻道秦天犹咫尺,未须愁问玉门关。

诗句注释

然明:明亮之意,此处形容景色的辉煌。风绩:风采、政绩。许谁攀:询问谁能与之比拟。西断:西边切断,形容功绩卓著,无人能及。单于:古代对北方民族的尊称,此处代指边远之地。指掌间:在手可及之处,形容距离非常近。投笔:放弃仕途,不再做官。干:涉猎,涉及。蒲类海:古代西域地名,此处借指广阔的海域。如椽:比喻文笔之巨,如同椽木一般粗壮。如椽还湿贺兰山:指笔墨沾湿了贺兰山,意指文章或诗歌感人至深。蘘无赤白烽长偃:烽火不常燃,意味着战争平息,平安无事。赤白:红色和白色,通常代表战争。蘘:通“红”。烽: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这里指烽火。长偃:长时间停止。绶有银黄肘不闲:指官印上挂着象征荣誉的银黄之物,而自己却因为公务繁忙无暇他顾。绶:系在官服上的丝带,用来挂印章。银黄:金银制成的印章,象征身份和权力。肘不闲:形容公务繁忙,没有空闲的时间。闻道:听说。秦天:指长安地区,古时以秦地为首都。咫尺:非常近的意思。未须:不必,不要。愁问:忧虑地问。玉阙:玉门关的美称,位于敦煌。

译文与赏析

《寄夏州张中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在偏远地方任职所遭遇困境的关切之情。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了自己被贬后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的社会现实。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然而光明的功勋让谁能够攀比?
  •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功绩的钦佩,同时反观自己的处境显得黯淡无光。诗人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对他人成就的羡慕和自我价值的失落。
  1. 西断单于指掌间。
  • 描述了友人在边疆的卓越表现,如同掌控着整个边境一样,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1. 投笔欲干蒲类海,如椽还湿贺兰山。
  • 表达了诗人从军的决心,想要投身到广阔无垠的海洋中去战斗,而自己的笔触又如此强劲有力,以至于沾湿了贺兰山。这里的“如椽”用来形容诗文之笔力强大,而“蒲类海”和“贺兰山”则分别象征着广阔的战场和险峻的山川。
  1. 蘘无赤白烽长偃,绶有银黄肘不闲。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平息后的和平景象,烽火不再频繁升起,人们忙碌于日常事务之中,不再像战争时期那样紧张和焦虑。这里的“蘘”和“烽”分别指代战争和烽火,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不安。
  1. 闻道秦天犹咫尺,未须愁问玉门关。
  • 诗人通过听闻远方的消息,意识到长安(即朝廷所在地)离自己并不遥远,因此不必过于忧虑或询问玉门关的战事。这里的“秦天”指的是长安,暗示诗人对朝廷的关心和对友人处境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此时正值唐朝盛世,然而也是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诗人刘长卿在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任鄂州转运留后期间,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源中丞》同样是作者在唐肃宗至德年间遭贬后触景生情之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被贬后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主题与艺术特色

整首诗以抒情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艺术上,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社会动荡的背景巧妙结合,使得作品既有深沉的情感内涵,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外,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用词讲究而不失生动性,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