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已破三月新,清明节晦来争春。
阶前蓂荚落不惜,陌上桃花娇自亲。
分无久住世间客,何用悲他泉下人。
纸钱拭罢枯泪眼,长有残酒呼西邻。
【注释】
二月已破三月新:二月初八日为中元节,三月初三是清明节。
清明节晦来争春:指清明与寒食节都为阴历二月十五日,所以叫“清明”与“寒食”为“暗”、“明”之争。
阶前蓂荚落不惜:蓂荚是一种吉祥物,传说它每六十天一换,即一个“六”字变成另一个“六”字,故称“蓂荚”。
陌上桃花娇自亲:意思是说桃花开得娇艳,好像在向行人招手致意。
分无久住世间客:意思是说世上的人都是暂时居住的过客,没有长久的停留。
何用悲他泉下人:意思是说死去的人何必悲伤?
纸钱拭罢枯泪眼,长有残酒呼西邻:意思是说烧纸钱时擦干了眼泪,常把酒送到西邻居家喝。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清明时节,是诗人送别亡友崔少府而作。
首联写清明节的景色。二月初八是中元节,三月初三是清明节,所以又叫“暗”、“明”之争。诗人以“二”对“三”,写出了两个节日在同一天的特殊情况。
颔联写清明节扫墓的情景。扫墓时,人们要折些枝杈如麦芒一样细长的小草,叫作“蓂荚”,据说每六十天就长成一个完整的“六”字,故又叫做“六朝”、“六出”,是吉祥物。人们认为,如果看到“六朝”(或“六出”)就要赶快躲开,否则会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诗人在这里借题发挥,表达了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颈联写诗人对死者的悼念。诗人指出,世上的人们都是暂时居住在这个世界上的过客,并没有长久的停留。因此,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生活,死后也就没有什么可悲哀的了。
尾联写诗人送别亡友崔少府的情景。诗人告诉亡友,现在他已经走了,再也看不到我们为他烧纸钱、洒清酒、送葬的情景了。但是,我们还是经常到他的坟头上去烧纸钱、洒清酒、送葬。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通过清明节扫墓这个场景来表达对亡友的追思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