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暝色隐楼船,文彩风流尽此筵。
诸友但能河朔饮,使君宁惜水衡钱。
已将归思寻张翰,若个逃名似鲁连。
乘兴偶然成别语,相期不必众人传。

【注释】

  1. 枫桥:在苏州阊门外,因桥北有枫林而得名。相传晋代诗人谢安经此,夜泊船中,闻岸上歌声,以为天女下凡,遂起舞,后成“月落乌啼霜满天”之佳句。
  2. 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泛指北方。
  3. 水衡钱:汉时官名。掌御苑池苑囿的财物。后借指钱财。
  4. 张翰:东晋人。《晋书·张翰传》说,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脍,于是弃官而去。
  5. 鲁连:战国时齐人。曾为燕、赵、魏三国讲和,以利害劝齐王勿攻燕。后齐王杀他,鲁连怒骂曰:“贵足使吏,贱不足使令。今足下欲以区区之燕,而拒诸侯之使,辱莫大焉。吾不忍为之下。”后齐王后悔,派使者向鲁仲连道歉并请他复职,鲁仲连坚决拒绝。
  6. 分韵:即分韵赋诗。
  7.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送别李启鉴司农,饯送诸名士的情景。全诗一反常情,不写离愁别绪,也不写赠金留别,而是写大家畅饮赋诗,欢声笑语,把酒言欢,表现出一种超脱洒脱的精神风貌。

【译文】
黄昏时分,枫桥笼罩着一层薄雾,楼船隐去。文采风流尽现于这宴席之上。各位朋友只要能够像河朔地区的豪杰一样畅饮,您又何必惜得如水衡钱般多的钱财呢?我已经在寻思归途的心情了,像张翰那样离开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又像那位不愿出仕而逃名似鲁连的人。乘兴偶然之间成了一首离别的歌,相期不必众人传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李启鉴司农要饯送李启鉴等名士,他们相聚在浒墅关(今江苏吴江县西南),分韵赋诗。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饯行的场面,也没有抒发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是从饮酒赋诗这一侧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点明饯别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写宴会的气氛。“诸友”指李启鉴等名士。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雅士,能饮善饮,所以宴会的气氛很热烈,大家都尽情地畅饮,纵情吟咏,以致“河朔饮”,也就是畅饮北方豪侠的酒。诗人通过“诸友但能河朔饮”一句,表现了与会诸友豪放的性格和不拘形迹的风度。“使君”指李启鉴司农,他是这次集会的主人,也是饯行的主要人物。他用大量的金钱来招待大家,说明他对朋友们的关心与厚意。
第三句“宁惜水衡钱”,是说李启鉴司农为了表示他的好客,不惜花掉大量的金钱。“使君”与“宁惜”相对照,突出了主人的慷慨大方和豪爽性格。
第四、五两句写饯行时的宴饮情景。诗人用典。“张翰”事出自《晋书·张翰传》,西晋时期,张翰任洛阳主簿,见秋风兴起,想到江南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回家。诗人用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的归心似箭,急于要回乡。“逃名”指不留恋官职、功名。“鲁连”是战国时齐国人,原是燕昭王的谋士,后来被秦国所害。这里用他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沽名钓誉的人。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高尚品格。
第六句写诗人在宴席上作歌抒怀。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乘兴”指饮酒赋诗时心情舒畅之意。“分韵”就是按字韵分列诗词进行赋诗。这两个典故都出自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南池纳凉二十首》。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既表达了自己在宴会上的心情,又表现了诗人潇洒自如的风度。最后两句写诗人送行。“必传”指一定有人传诵。“众”指众多的宾客。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相信在座的诸友不会忘记今日的欢乐,一定会将这次欢聚的情况流传开来。诗人希望与会诸友不要因为分别而感到不快,而应该高兴才是。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饯别李启鉴司农和名士。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战火频繁,人们渴望安定生活,因而诗人在诗中表现了这种愿望。同时,这也是诗人本人的愿望。因此,在诗中流露出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