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犹未敛,蔼然斜阳赤。
时有渔父来,不妨一争席。
【注释】
题:题咏。杂画:指画中有各种景物的山水画。
蔼然:和煦的样子,这里指天色渐渐向晚。
斜阳赤:夕阳红,即夕照。
渔父:泛指打鱼的人。
不妨:不碍事。这里指渔父可以与诗人同坐。
争席:争夺座位。
【赏析】
此诗写景叙事并举,以山色未敛、斜阳赤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渔父与诗人同坐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渔人生活的羡慕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首句写日暮时分山色尚未收拢,天边斜射下来的余晖映得山间一片红艳。这一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山间的景色,山峦、树木、溪流都被染上了红色的余辉。“蔼然”一词用来形容太阳的光辉柔和而温馨,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次句写渔父的出现,打破了山野的宁静。他悠然自得地来到山下,坐在一块巨石上休息,仿佛是山中的主人。这里的“渔父来”指的是渔夫的到来,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化身成渔父,去体验渔夫的生活。
最后一句“不妨一争席”,描绘了渔父和诗人一起坐下的场景。这里的“争席”并不是真的为了争夺座位,而是借用这个动作来表达渔父与诗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共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羡慕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色、夕阳、渔夫等自然景物,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自由的氛围。诗中的渔父形象鲜明,他的出现给诗人带来了一种宁静和满足感,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