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是天上人,却为人间死。
生不结同心,空令木连理。
【注释】
嘉则:人名。
长卿: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武帝时著名辞赋家。
五言绝句:一种格律诗。每首四句。
倚答:应和。
主是天上人:即“天上主是人”,指皇帝。
却为人间死:却因身为天子而死。
生不结同心:即“生不结心”。
木连理:树名。合抱之木,两干同条,故称。此指男女不能成婚。
【赏析】
这首五绝是酬和司马长卿的一首咏物诗。司马长卿原为汉朝侍从官员,以文才出众而著称,后被贬官为中郎将、武威太守等职,最后自杀于汉宫之中。此诗作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司马长卿曾用二十首五言绝句来和苏轼的《赤壁赋》,苏轼则以同样的体裁和韵作了二十首回赠之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十二首,与苏轼的第一首相对应。
第一二句:“嘉则长卿复以五言绝句二十首博和有如乐府者有如咏史者。”意思是说,我像司马长卿一样,用五言绝句二十首,来和你的《赤壁赋》进行对唱,就像你那样,也以五言绝句来咏叹历史。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司马相如,字长卿,汉代文学家,武帝时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因事受牵连,下狱自杀。《汉书·艺文志》著录其赋二十九篇,现存赋八篇,其中最著名的有《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等。《子虚赋》中叙述楚人子虚为楚使到齐,齐王宴请他,他向齐王陈述了齐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的情况,齐王听了十分高兴,命优伶二人为子虚作歌诵之。歌诵完毕后齐王大为感动,表示愿意与楚国交好。二是咏史。《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陈胜起义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四川成都一带,并约刘邦东归入关。刘邦称帝后,追论项羽之罪,下令屠戮秦朝降卒。韩信劝刘邦不要这样做,刘邦不听。于是韩信仰刘邦进谏说:“今不取,诸侯当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天下不满矣。”刘邦说:“此壮士之计也。”后来韩信果然被杀。这首诗中的“乐府”、“咏史”都暗指此事。
第三四句:“漫为倚答当更许我事不许我情也仰山师云神道则不无佛法须还老夫在一笑避雨陵。”意思是说,随便吟咏一下吧!如果允许做点事,不允许讲什么情感,那我就只好仰望着你那高高的山岗了。这里又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倚答”,即依韵回答。《晋书·陆机传》:“尝为文赋,一夜忽有佳思,遂成一赋。既而示同志曰:‘此非徒古语所能采,吾实验之,故以为名。”二是避雨陵,指司马相如的坟墓所在地——茂陵。司马相如死于汉武帝天汉年间,他的墓就在那里。
第五六句:“主是天上人,却为人间死。生不结同心,空令木连理。”意思是说,皇上是一位神仙,但却因为身为天子而死。男女双方没有结成爱情的纽带,结果只能让树木结成连理枝。这里的“却为人间死”是指司马相如的死,因为他是汉武帝的近臣,触怒了汉武帝,被投入大狱。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墓地,也就是后人所称的“茂陵”。司马相如生前曾写过一篇赋,叫《长门赋》。这篇赋里说:“君尚见时乎?长袖轻飏,翩翩起舞。若贵国贵人之来此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长门怨”。这里的“却为人间死”就是用这个典故。而“生不结同心”则是说他和卓文君的感情始终不能结合。据传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之后,两人感情甚笃。然而后来卓王孙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怒,派人追赶两人。在临邛县的路上,他们看到一条大溪,水急流深,无法过溪。这时,卓文君便解下自己的头饰,抛给相如,要他先渡过去,自己再随后赶到。相如接过头饰,背身跃马过去,然后回过头来把文君接上了岸。从此两人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相如驰归”。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为人所知。
此诗的构思巧妙、语言清丽,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反复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