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剪纱为叶,翻怜玉作枝。
霜轻织女制,星散影娥池。
流黄动金缀,分红入翠卮。
灿烂欺萤耀,霏薄胜蛛丝。
还同瑟瑟幕,不掩丽娟姿。
【注释】
纱灯:指用丝绢做成的灯笼。纱,丝织品。
谁剪:是谁剪制?
叶,比喻灯笼的形状。
翻怜玉作枝:为什么偏偏喜爱玉制的树枝呢?
霜轻:形容雪花飘落时轻盈的样子。
织女:传说中织云布雨的女仙女,此处代指天上的月亮。“星散影娥池”,星散,形容星星像散落一般地闪烁。“影娥池”指嫦娥的宫殿。
流黄动金缀:流黄,流动的黄色;
动金缀,使灯笼上镶嵌着金色花纹,熠熠生辉。
分红入翠卮(zī):将红色染料涂在绿色的酒杯里。
灿烂欺萤耀,霏薄胜蛛丝:形容灯笼的光辉耀眼,比萤火虫还要亮;也形容灯笼的轻薄透明,好像蜘蛛网那样美丽。“霏薄”,轻盈、细薄。
还同瑟瑟幕,不掩丽娟姿:和瑟瑟的帷幕一样柔和而美丽,没有遮挡住灯笼的娇艳之姿。“瑟瑟”,形容风吹动帷幔的声音,此处借指窗帘、幕帐之类的东西。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咏纱灯为题,通过描写纱灯的制作过程以及其外观特征,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纱灯的美丽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由衷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
一、二句写纱灯的制作过程。首句“谁剪纱为叶”问句起势,既点明了“纱为叶”这一动作,又引出下文对制作过程的具体描写。次句“翻怜玉作枝”则进一步描绘了制作纱灯的过程,把“剪”、“制”等动词与“玉作枝”联系起来,不仅写出了纱灯的精致美丽,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这盏纱灯的喜爱之情。三、四句写纱灯的外观特征。“霜轻”二字既交代了纱灯的颜色,又写出了制作过程的特点,即在轻寒的天气下进行制作。“星散”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星星点点的花纹,“影娥池”一句则通过想象,将纱灯放在嫦娥的宫殿里,使其更加美丽动人。五、六句写纱灯的光泽与色彩。“流黄动金缀”一句不仅写出了纱灯的光彩夺目,而且通过“动金缀”等词语,写出了纱灯上的花纹金光闪闪,熠熠生辉。最后两句写纱灯的轻薄透明,以及它给人的感觉。通过对比,突出了纱灯之美,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纱灯的美丽形象,通过对纱灯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同时,诗歌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即美丽的东西往往令人陶醉,使人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