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岂不弘,匡人恨阳虎。
参孝亦以孚,曾母为投杼。
平原虚掩涕,毛生非溺者。
古有两秋胡,空惊茂陵女。
似是诚有端,偶来故无主。
君子修冥冥,毁誉安足数。

寓怀

孔德岂不弘,匡人恨阳虎。

参孝亦以孚,曾母为投杼。

平原虚掩涕,毛生非溺者。

古有两秋胡,空惊茂陵女。

似是诚有端,偶来故无主。

君子修冥冥,毁誉安足数。

【注释】

  1. 孔德:孔子的德行,指他的品德和智慧。
  2. 匡人:这里指孔子在鲁国时,匡地的人因不满他的政治措施而要杀害他。
  3. 阳虎: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因多次犯法被处死。
  4. 参孝:参与孝顺父母的活动。
  5. 曾母:曾子的母亲,孔子的老师,因曾子违背她的话而感到气愤,所以用“投杼”表示。
  6. 平原:指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的父亲。
  7. 毛生:指汉武帝刘彻的小名。
  8. 秋胡、茂陵女: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9.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
    【译文】
    孔子的功德不是小的,匡地的人怨恨他;
    孔子参与孝顺父母的事情也是对的,但是曾子的母亲因为曾子违背了她的话而气得将纺锤扔到地上;
    平原君虽然悲伤却掩饰住泪水,但毛生并不是一个溺爱孩子的人;
    古代有两个叫秋胡的男子,都曾让茂陵的女子惊慌失措;
    似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称道的东西,只是偶尔有人来到这儿却没有主人接待;
    大丈夫应该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别人的毁谤又算得了什么呢?
    【赏析】
    此诗是一首借古讽今之诗。前四句写诗人对孔子的景仰和崇敬之情。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德政仁风、教化天下的事迹,早已成为千古美谈。然而在当时,他却因匡人的怨恨和曾子的误会而蒙受不白之冤。诗人感慨万千,对孔子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情。中间四句是对曾子的误解表示惋惜。曾子是一位恪守礼教的儒家学者,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法规范,因此受到孔子的称赞。然而,他的曾母却因曾子违背她的话而气得投杼(扔梭子,一种打击工具)于地,表现出极大的愤怒。这反映了曾母对儿子的过分苛求以及传统礼教中某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最后两句则是对秋胡的故事的概括。秋胡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士人,但由于屡试不第而心灰意冷。一次,他在回家途中路过一户人家,见其妻美貌异常便动了邪念,与妻子私通后离去。后来得知此事,他羞愧难当,只好躲在大树底下。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如名利的追求、婚姻观念的扭曲等。同时,它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全诗通过对孔子、曾子等人的故事进行评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