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有高树,好鸟相因依。
固以效和鸣,鸣声一何悲。
疑歌复疑诉,流调更流悽。
此鸟宁有异,听怀多是非。

【注释】

初:当初。理圜土:古代的一种刑罚,用木棍把犯人打得遍体鳞伤。圜,通“圆”。

因依:相互依靠。效和鸣:互相应和歌唱。

一何悲:多么悲伤啊。疑歌复疑诉:又像是唱歌又像是诉说。流调更流悽(qī):歌声悲怆凄凉。

此鸟宁有异:这鸟儿有什么不同呢?听怀多是非:听到的心里充满了是非之辩。

赏析:

这是一首怨歌,抒发了受刑者对冤屈的不平和内心的痛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首句“庭前有高树”,写景起兴。“好鸟相因依”是说树上的小鸟相互依傍在一起。“固以效和鸣”,是说这些小鸟互相呼应,一起和鸣。诗人在描写这一景象时,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好鸟”、“好树”等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色彩,使画面显得更为真切感人;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鸣声一何悲”,是说这些小鸟鸣叫声多么哀婉动人,使人感到无比的悲伤。这里,诗人运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小鸟鸣叫的情景:“疑歌复疑诉”,是说这些小鸟的叫声似乎既像唱歌又像在诉说着什么。“流调更流凄”,“流调”指歌声哀伤凄楚,“流凄”则更增加了这种感情色彩。最后两句“此鸟宁有异,听怀多是非”,是诗人对小鸟鸣叫声的进一步解释。“此鸟”指刚才所说的那些小鸟,诗人认为它们的叫声之所以如此哀伤、凄楚,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恶劣,无法与同类欢聚,只能发出这样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悲愤。而自己却因为身陷囹圄而被冤枉,内心充满了是非观念。这里的“多是非”既指外界的是非观念,也指自己内心的是非观念。诗人通过这一细节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冤屈之情和内心的痛苦感受。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