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宫何崔嵬,袅袅干青云。
铜龙启枫阊,白虎荐衿绅。
委蛇谈经术,天颜再为新。
日晏始言旋,竹素良自欣。
乃知清旃上,不废箕颍真。
仪羽岂独嘉,渐当寄丝纶。
大化一以漓,鲁叟不易醇。
无为守至正,天下自归仁。

【注释】

紫宫:指帝王之宫,喻指皇帝。崔嵬(cuī wéi):高峻的样子。干青云:形容气势豪迈。铜龙启枫阊:铜龙门在今西安东郊。铜龙,即秦陵兵马俑中的“跪射俑”。枫桥,地名,位于今江苏昆山。白虎:指西方的属神白虎星君。荐:进献。衿绅:古时士人系衣带的结子,借指士人。委蛇:悠闲自得的样子。天颜:皇帝的脸面。为新:被采纳。日晏:太阳偏西。竹素:书简。良:好。清旃上:指清正廉明的朝廷大臣。箕颍真:指古代隐士许由、巢父。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度。嘉:美善。渐当寄丝纶:不久将得到皇帝的命令。寄丝纶:指得到皇帝的命令。大化:指国家治理的大原则。一以漓:全用儒家仁义道德治国。鲁叟不易醇:孔子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动。”这里说即使不用儒学之道,天下也会自动归依仁政。不废箕颍真:不放弃隐士许由、巢父的高尚品德。仪羽岂独嘉:皇帝的仪表风度难道仅仅只是美好吗?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度。渐当寄丝纶:不久就将得到皇帝的命令。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度。渐当寄丝纶:不久就要得到皇帝的赏识了。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度。渐当寄丝纶:不久就要得到皇帝的赏识了。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度。渐当寄丝纶:不久就要得到皇帝的赏识了。

赏析:

《赠王詹事元驭》作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任左拾遗。这首诗通过描写皇帝接见儒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希望君主能重视人才,重用贤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紫宫何崔嵬,袅袅干青云”,写紫禁城的雄伟壮丽和它高高在上的地位。紫宫,指帝王之宫。崔嵬,高峻的样子。作者以“崔嵬”形容紫宫的高峻,以“干青云”来形容紫宫的巍峨耸立,直插云端。这两句是说,这座紫禁城多么高大、多么崇高啊!

第二句“铜龙启枫阊,白虎荐衿绅”,写皇帝在铜龙门接见了前来拜见的儒士。铜龙,指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铜制武士俑——跪射俑。枫桥,地名,位于今江苏昆山县南,故又名昆山。《太平御览》引《太康地记》:“有铜马绛水,在昆阳北。”据考证,此句应作“铜龙,指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铜制武士俑——跪射俑”。“白虎”,指西方的属神白虎星君。“荐”,进献。这句的意思是说,皇帝在大门口接见了前来拜见的儒士。

第三四句“委蛇谈经术,天颜再为新。”写皇帝与儒生们交谈经学之事。委蛇,悠闲自得的样子。谈经术,即讲经论道,也就是讨论学问。天颜,皇帝的脸面。“再为新”即再次被采纳,重新被采用。这两句意思是说,皇帝与儒生们悠闲自在地谈论经学,皇帝的脸面又得到了新的宠顾。

五至八句“日晏始言旋,竹素良自欣”,写儒生们辞别皇帝时的情态。日晏,太阳偏西。言旋,告辞。竹素,书简。这几句意思是说,太阳快要下山了才辞别皇帝,儒生们内心非常高兴。

九至十一句“乃知清旃上,不废箕颍真”,写皇帝对儒生们的器重。清旃上,指朝廷上的清廉之士。箕颍真,指隐士许由、巢父。作者认为,那些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皇帝并不会忘记他们,而会加以重用。“乃知”二字表明,这一看法是诗人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

十二至十四句“仪羽岂独嘉,渐当寄丝纶”,“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采。“寄丝纶”,指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命令。“仪羽岂独嘉,渐当寄丝纶”意思是说,皇帝的仪表风采是多么美好啊!他不久就要得到皇帝的信令了。这四句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最后一句“大化一以漓,鲁叟不易醇”,总结全文。大化,全用儒家仁义道德治国。“鲁叟不易醇”,孔子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动。”这里说即使不用儒学之道,天下也会自动归依仁政。“不废箕颍真”,不放弃隐士许由、巢父的高尚品德。“仪羽岂独嘉”,皇帝的仪表风采难道仅仅就是美好吗?“渐当寄丝纶”,不久就要得到皇帝的赏识了。“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采。“寄丝纶”,指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命令。“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采。“渐当寄丝纶”,不久就要得到皇帝的信令了。(注:关于这一句话的出处,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但《文选》李善注引《汉书音义》说:“《汉书》‘仪羽’作‘仪翮’,‘寄丝纶’作‘寄怀’。”)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诗人在诗中热情赞扬了皇帝重用贤人的美德,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家效力的愿望。

诗的开头两句写皇帝会见儒生的场面。“紫宫”是皇宫的意思,“崔嵬”是高峻的样子,诗人把皇宫比作高高的山峰,突出其宏伟壮观的特点;“干青云”意为高耸云天,用以形容紫宫的高大、崇高;“铜龙”、“白虎”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灵之物,这里用来表示皇帝威严神圣的形象;“枫闾”是地名,位于今江苏昆山县南,故又名昆山;“荐衿绅”指儒者向官员或帝王呈递奏章、上书等。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把紫宫写得如天地一般高大、崇高,把皇帝的威严表现得更加神圣、威严;同时,还描绘了儒者们恭敬地向皇帝呈递奏章、上书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看到儒者们在皇帝面前虔诚地行礼、俯躬听命的情形。接着诗人写到儒者们与皇帝交谈经学之事。在这里,“委蛇”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儒者们悠闲自如、从容不迫的状态;“谈经术”则表明儒者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讨论经学问题;“天颜再为新”则暗示着皇帝对儒者们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且予以肯定;最后两句诗人写到儒者们辞别皇帝时的情态。“竹素”代指书简,这里诗人以竹简、素布来比喻书简;“良自欣”意为内心感到十分高兴,这里指的是儒者们在辞别皇帝时内心充满喜悦之情。

诗的后六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皇帝重用贤人的赞赏之情。“日晏始言旋”四句是诗人对皇帝的态度进行的描绘。“乃知”、“仪羽”、“不废”三组词语连用三个短句,分别表达出诗人对皇帝态度的认识、皇帝仪容的美好以及皇帝不抛弃隐士许由、巢父等人高尚品质的看法。“仪羽”指皇帝的仪表风采,“不废”则意味着不会忘记。“渐当寄丝纶”四句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其中,“大化一以漓”“不废箕颍真”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而最后的“仪羽岂独嘉”则暗含了诗人对于皇上不弃隐士许由、巢父等高尚品质的认可和赞赏之情。

最后两句是对全诗的收束。“大化一以漓”,意指全用儒家仁义道德治国。“鲁叟不易醇”一句是引用孔子的名言,意思是孔子曾经告诫人们:“吾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动。”在这里诗人指出即使是不用儒学之道治国,百姓也会自动归附仁政;而如果不用儒学之道治国,那么百姓就会像鲁国的老头一样不思进取。“不废箕颍真”一句则是诗人对于隐士许由、巢父等人高尚品质的认可和赞赏之情的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