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倾城葬祖龙,嫔嫱掩泣千花红。十二金人销不尽,揭竿斩木飘于风。
是时韩生业钓者,其志固已无山东。辕门执戟重瞳子,巴蜀为坛隆准公。
白帝雄图久成灭,乌江独马非为功。归来故乡高筑宫,黄金如山一日空。
齐赵诸侯在指掌,俯仰宇内无英雄。三夺军权再被缚,束手不待如发蒙。
乃知天授岂人力,代相之约何匆匆,当时幸不烹蒯通。
呜呼馀子焉足数,往往铁劵埋膏斧。骊山刑客布乎王,长安彻侯哙等伍。
微时犹营万家墓,贵日翻悭一抔土。尚令黄河羞汉带,日夜崩涛夺钲鼓。
乍可吾徒设瓣香,莫令儿辈陈牲酤。荒阶突兀见老桧,乾坤荧荧日渐吐。
五陵王气横亘天,亦复寂寞成今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其三十八)
咸阳倾城葬祖龙,嫔嫱掩泣千花红。十二金人销不尽,揭竿斩木飘于风。
这是诗的第一句,描述了古代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为了祭祀秦始皇而举行的盛大葬礼的场景。秦朝末年,项羽率军在咸阳城外与刘邦的军队展开决战,项羽战败后,他命令士兵将秦始皇的尸体从地下挖出,并焚烧了秦始皇的遗体。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对,许多人对此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和抗议。因此,这里用“咸阳倾城葬祖龙”来形容这种大规模的葬礼场面,既表达了对秦始皇的不满和愤怒,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第二句诗“嫔嫱掩泣千花红”,描绘了当时参加葬礼的人们悲痛欲绝的情景。嫔嫱是指皇帝后宫中的妃子、宫女们,她们为逝去的帝王举行葬礼,自然会感到无比悲痛和难过。这里的“掩泣”形容人们掩面哭泣,泪水如雨般落下;而“千花红”则形象地描绘了葬礼现场的繁华景象,尽管悲伤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但鲜花盛开的景象依然显得如此美丽动人。
第三、四两句是“十二金人销不尽,揭竿斩木飘于风。”这里所说的“十二金人”指的是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物,它们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由于这些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在当时被视为珍宝。然而,随着起义军的进攻,这些珍贵的文物被销毁殆尽。这里的“揭竿斩木”形象地描述了起义军英勇斗争的场景,他们高举旗帜,奋勇冲锋,不畏强敌,敢于反抗。而“飘于风”则暗示了起义军虽然英勇善战,但最终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接下来五至八句主要描述了项羽的历史形象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句“是时韩生业钓者,其志固已无山东”,提到了当时的一位名叫韩生的钓鱼者。这里的“业钓者”可能是指擅长钓鱼的人或者以钓鱼为生计的人士。而“其志固已无山东”则是说他的志向已经不局限于一方水土,而是放眼天下,胸怀壮志。这里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泛指中国。
第六句“辕门执戟重瞳子,巴蜀为坛隆准公”进一步描绘了项羽的形象。这里的“辕门执戟”指的是在军队中的职位或地位,执戟是一种军事职务,通常由将领担任。而“重瞳子”则是指项羽有着四个瞳孔,这是一种罕见的特征,象征着他的非凡能力和卓越才华。同时,“巴蜀为坛隆准公”则是指他在巴蜀地区举行盛大的仪式来祈求神灵保佑,同时也显示了他的尊贵地位。这里的“隆准公”可能指的是一种贵族身份或者高贵的血统。
第七句“白帝雄图久成灭,乌江独马非为功”进一步描述了项羽的历史背景和命运。这里的“白帝”很可能指的是白帝城,位于长江边上,是古代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塞。而“雄图久成灭”则是指项羽曾经拥有辉煌的战绩和远大的抱负,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功实现。这里的“乌江独马非为功”则是指项羽在乌江之战中独自骑马突围而逃,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这里的“独马”可能是指项羽的坐骑,也可能是比喻他自己孤身一人的处境。同时,“非为功”则强调了他并没有真正取得胜利,只是侥幸逃生而已。
第八句“归来故乡高筑宫,黄金如山一日空”继续描述了项羽回到故乡后的境遇。这里的“归来故乡”可能意味着项羽曾经离开故乡在外征战多年,如今终于返回家乡。而“高筑宫”则是指建造高大华丽的宫殿,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这里的“黄金如山一日空”则形容了项羽的财富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这可能是因为战争失败、失去权力等原因导致他变得穷困潦倒。
第九句“齐赵诸侯在指掌,俯仰宇内无英雄”进一步描述了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里的“指掌”可以理解为控制或掌握的意思。而“齐赵诸侯”则是指齐国和赵国等周边国家的诸侯们。这里的“俯仰宇内无英雄”则是指在广阔的天下范围内没有能够与项羽抗衡的英雄人物。这里的“俯仰”可以理解为上下左右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左右摇摆、犹豫不决的意思。同时,“无英雄”则强调了整个历史舞台上都没有能与项羽抗衡的人,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才稀缺。
第十句“三夺军权再被缚,束手不待如发蒙”进一步描述了项羽的政治生涯和遭遇。这里的“三夺军权”可能是指项羽曾经多次夺取过军队的军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真正掌控军队或取得胜利。而“再被缚”则表明项羽曾经再次被捆绑起来,这可能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或者陷害等原因导致他陷入困境。这里的“束手不待如发蒙”则形容他被迫放下武器投降,就像一个刚睡醒的人一样无能为力。这里的“如发蒙”可以理解为像刚睡醒一样毫无办法的样子。
第十一句“乃知天授岂人力,代相之约何匆匆”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这里的“乃知天授岂人力”可以理解为作者认识到天赋和才能并不是通过人力可以完全掌握的。而“代相之约何匆匆”则表示对于历史事件中的权力更迭和变更感到非常惊讶和不解,因为这些改变往往是突然而迅速的,让人措手不及。这里的“代相之约”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事件中的权力交接或者约定。而“何匆匆”则强调了这个约定或变化是如此快速和突然,让人无法预料和应对。
第十二句“当时幸不烹蒯通”继续描述了历史事件中的幸运和不幸。这里的“幸不烹蒯通”可以理解为当时没有像烹煮蒯通那样对待他,也就是说他在当时没有遭受到严重的处罚或者惩罚。这里的“蒯通”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典故中的人物,具体是什么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里的“当时幸不烹”则表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幸运地没有被烹煮。这里的“蒯通”是一个典故人物,他是楚汉争霸期间的一个智者,曾劝说韩信背叛刘邦。这里的“烹”可以理解为烹煮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囚禁、关押的意思。
第十三句“呜呼馀子焉足数,往往铁劵埋膏斧”总结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慨。这里的“呜呼余子焉足数”可以理解为作者感叹那些其他的历史人物都不足以与他相比。这里的 “铁券埋膏斧”可以理解为铁铸的契约被埋藏在泥土之中,而斧头也被涂抹上了油脂以防止生锈。这里的 “铁券”和“膏斧”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书形式,代表着法律的约束和权威。这里的 “焉足数”可以理解为不值得一提,也可以用来表示谦虚或者谦卑的态度。这里的 “铁券埋膏斧”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看法,认为他们的价值不如自己。这里的 “铁券”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字记录,代表着某种承诺或者责任;而 “膏斧”则可以被解读为涂抹油脂以防止生锈的工具,象征着保护和约束的力量。这里的 “埋膏斧”则强调了这种保护和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十四句“骊山刑客布乎王,长安彻侯哙等伍”继续描述了历史的变迁和变迁带来的影响。这里的 “骊山刑客布乎王”可以理解为骊山地区的刑罚制度被应用于国王身上,暗示了法律和刑罚制度的变革。而 “长安彻侯哙等伍”则可能指的是长安城中的官员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等级和行列中,这可能反映了官职制度的变化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里的 “布乎王”可以理解为施加于国王的身上,暗示了法律和刑罚制度的变革可能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里的 “长安彻侯哙等伍”则可能指的是长安城中的官员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等级和行列中,这可能反映了官职制度的变化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里的 “布乎王”可以理解为施加于国王的身上,暗示了法律和刑罚制度的变革可能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里的 “长安彻侯哙等伍”则可能指的是长安城中的官员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等级和行列中,这可能反映了官职制度的变化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里的 “布乎王”可能指的是施加于国王的身上,暗示了法律和刑罚制度的变革可能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里的 “长安彻侯哙等伍”可能指的是长安城中的官员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等级和行列中,这可能反映了官职制度的变化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里的 “布乎王”可能指的是施加于国王的身上,咨询师建议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文本整理和注释,以增加可读性和准确性。
第十五句“微时犹营万家墓,贵日翻悭一抔土”继续描述了历史的变迁和变迁带来的影响。这里的“微时”可以理解为贫穷的时候或微贱的时候,而“万家墓”则可能指的是许多家庭共同修建的墓地。这个句子的含义可能是说在贫穷的时候,许多人仍然会努力为自己和其他家族成员修建墓地,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怀念。这里的 “贵日翻悭一抔土”则可能指的是富贵之时反而变得吝啬小气,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