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池上两鸳鸯,和鸣交颈共翱翔。
一朝雌去不相待,却使雄栖欲断肠。
不学秦家萧史妃,翻成汉代买臣妻。
去似妖娼归北里,留如戍客滞辽西。
生计凄凉枉痴待,主人恩重心难改。
顾影犹疑怨耦从,闻呼自愧空名在。
碧荇芳萍梦已虚,红颜绣羽渐凋疏。
枝头恨杀连理树,水底生憎比目鱼。
吴天独雁声相亚,臆中清泪如波写。
已令明月不成机,复遣寒霜摧半瓦。
总为情深有别离,他生未是此生非。
孤魂倘傍韩冯墓,依旧双双一处飞。

王世贞的《孤鸳篇》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是王世贞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诗的首句:“摩诃池上两鸳鸯”描绘了两只鸳鸯在池塘边的和谐画面,象征着夫妻间的恩爱与和谐。鸳鸯作为水中的伴侣,常常被用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一比喻不仅展现了鸳鸯的自然美,更暗示了这对情侣之间的深厚情感。“和鸣交颈共翱翔”进一步描绘了鸳鸯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它们的叫声相和,头部相触,共同在空中飞翔,形象地传达了一种默契与依赖。

  2. 诗的第二句:“一朝雌去不相待”转折到一对鸳鸯中某方的离去,象征着夫妻或情侣中的一方因某种原因离开了另一方。这里的“不相待”意味着对方已不再等待,表达了一种无奈、悲伤和不舍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整首诗的基调变得更加沉重。“却使雄栖欲断肠”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离别所带来的心理影响,雄鸳鸯因为失去了伴侣而感到极度的痛苦,甚至产生了想要自尽的念头。

  3. 诗的第三句:“不学秦家萧史妃”转向另一个角度,通过对比来强调原配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这里提到了“秦家萧史妃”,指的是传说中的秦观与他的妻子朝云的故事。他们的婚姻虽然幸福,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白头偕老,因此这一对比强调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价值。“翻成汉代买臣妻”则是一种讽刺,暗指那些背弃婚姻忠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批评了社会上那些道德沦丧的行为,强调忠诚和忠贞的重要性。

  4. 诗的第四句:“去似妖娼归北里”将焦点转向了分离后的命运,这里的“妖娼”象征着不正当的关系或行为,而“归北里”则可能暗示了分离后的寂寞或流离失所。这种描述不仅增添了诗句的戏剧性,也反映了分离后的孤独和无助。“留如戍客滞辽西”则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另一侧的困境。“戍客”指的是驻守边疆的士兵,而“滞辽西”则暗示了他们在边疆的困境和无法自由移动的无奈。这两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别离后命运各异的画面,加深了读者对情感变迁复杂性的感知。

  5. 诗的第五句:“生计凄凉枉痴待”进一步探讨了分离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这里的“生计凄凉”表达了因分离导致的贫困和生活的艰难。而“枉痴待”则强调了这种等待是徒劳无功的,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失望和绝望。“主人恩重心难改”则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思考,即一个人的内心信念和感情是无法轻易改变的。即使面对无情的事实,内心的信念仍然需要坚守。“顾影犹疑怨耦从”继续表达了分离后个体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既怨恨前一段关系的结束,又担心自己会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情感的复杂性。“闻呼自愧空名在”则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分离后的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虽然名义上还保持着某种联系或身份,但实际上已无任何实际意义。

  6. 诗的尾句:“碧荇芳萍梦已虚”用自然景观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虚幻,暗示了一切美好事物都可能转瞬即逝。“红颜绣羽渐凋疏”则通过红颜易老、美丽不再的形象来表达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增添了诗句的艺术美,也深化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7. 诗的末句:“枝头恨杀连理树,水底生憎比目鱼”采用了动物象征来表达分离的情感,其中“连理树”象征着夫妻或恋人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一旦分离,就如“枝头恨杀连理树”一样充满了痛苦和不舍。“比目鱼”则是一种生活在一起的鱼,如果分开,就像“水底生憎比目鱼”一样,彼此心生厌恶。这些动物象征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加深了读者对分离痛苦的认识。

  8. 诗的赏析

  • 诗歌开头通过对鸳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悲剧铺垫了背景。接着,诗人以“一朝雌去不相待”为转折点,引入了悲剧的发生——一对鸳鸯中的雌者离开,使得雄者陷入无尽的思念和痛苦之中。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张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在诗中多次运用动物象征,如连理树、比目鱼等,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深化了主题的表达。这些动物象征的运用,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和多元。
  • 诗歌的语言优美,情感深沉,通过对鸳鸯的描述,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忠诚和命运的思考。这种深刻的思考,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
  • 最后,诗人通过对“碧荇芳萍梦已虚”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主题——生命的无常和短暂的美好。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领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王世贞的《孤鸳篇》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的古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充满艺术美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鸳鸯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对不幸分离的哀悼,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忠诚和命运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