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龙七尺苍髯虬,菰芦不散英雄愁。
慨然揖我渡江去,欲卷长虹天际头。
东连海岱西二华,黄河一线中间流。
燕赵悲歌酒人得,原尝侠节眉头识。
须留国士径寸心,肯博侯门万金璧。
荒草犹尘碣石名,浮云立变华阳色。
归来笑谓宗少微,汝曹匏系终何依。
男儿有足不立槁,尺鴳大鹏俱饱飞。

注释:伯龙,梁伯龙的省称。苍髯虬,指雄健的胡须和虬曲的鬓发。菰芦,泛指水边芦苇。二华,指华山、衡山。燕赵,指战国时的燕国和赵国。原尝,原指本性,这里借指人的性格。须留,要留住。肯,愿意。荒草犹尘,指草木荒凉。碣石名,指古代的碣石宫,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渤海之滨。浮云立变,指风云变幻。宗少微,传说中黄帝的老师。汝曹,你们这些人。男儿,指男子汉。不立槁,意谓不能安于贫贱。尺鴳(lì),小虫,比喻小人或庸才。大鹏,神鸟,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赏析:此诗作于元统二年(1334年)冬初。作者当时正在山东做官,而友人梁伯龙则要去河北任北游歌者。诗人送行时即席吟咏了这首诗。

首联写梁伯龙的外貌与风度。梁伯龙身材高大,胡须浓密,像虬龙一样。他虽然身处水边芦苇丛生的荒野之中,却毫不为所动摇,心中充满了英雄豪气。“慨然揖我渡江去”一句,表达了梁伯龙对友情的珍视,也流露出他对前途的坚定信念。

颔联写梁伯龙的豪迈气概。他说,我将要像长虹一样横跨万里,直插天际!这既是对梁伯龙的赞美,也是对他自己的期望。

颈联写梁伯龙的志向与抱负。他要像华山、衡山一样屹立在中原大地之上,让黄河像一条细线般贯穿其间。这里的“东连海岱西二华”,既描绘了梁伯龙的壮志雄心,也体现了他的胸怀与气魄。

尾联写梁伯龙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他宁愿舍弃高官厚禄,也不愿意像那些庸碌无能之人那样依附权贵,过着无所作为的生活。他坚信,只要自己有足下生根发芽的决心与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梁伯龙人生态度的敬佩之情,也为全诗增添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梁伯龙的英俊风采和豪迈气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祝福。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