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月惊雷发,毒虺唅呀血中裂。
令年二月惊雷发,高栋承云忽摧折。
莫将悲喜疑天公,野人自恨耳不聋。
匡庐绝顶儿啼处,塞墐诛茅容老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全诗共四句。下面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第一句:“遇大雷作”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遇到巨大的雷声时”。这里的“雷作”指的是雷声的响起,是诗中描写自然现象的一个重要元素。
第二句:“去年二月惊雷发,毒虺唅呀血中裂”
这句诗的意思是“去年的二月里,一场雷声震怒了世界,毒蛇般的闪电在血水中撕裂”。这里描绘的是去年(可能是741年)发生的一次强烈的雷暴事件,其中“毒虺唅呀血中裂”形容了闪电如毒蛇般凶猛,电光如刀割般锐利,形象地表达了雷暴的威力。
第三句:“令年二月惊雷发,高栋承云忽摧折”
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年的二月里,又是一声雷响,高高的楼宇承受着雷霆的力量突然倒塌”。这里的“令年”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在的那一年(745年),这一年的雷声同样震撼人心。
第四句:“莫将悲喜疑天公,野人自恨耳不聋”
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要因为雷声而感到悲伤或喜悦,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我们作为普通百姓,只能感叹自己的耳朵没有耳聋”。这里的“莫将”是不要的意思,“悲喜”指人的情志变化,“天公”指自然现象,“野人”即诗人自己。
第五句:“匡庐绝顶儿啼处,塞墐诛茅容老翁。”
这句诗的意思是“匡庐山的最高峰上,有鸟儿的啼叫声,那是被雷声惊醒的”。这里的“匡庐”是江西南昌的一个地名,“绝顶”指的是山峰的最顶端,“塞墐诛茅”指的是清除杂草、清理房屋。最后一句“容老翁”表明这位老翁正在整理他的住所或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赏析:
李白的《遇大雷作》是一首描绘自然灾害的诗歌。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雷声,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深刻感受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如“雷声”、“毒虺”、“摧折”、“耳不聋”,都生动地展现了雷声的威力和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普通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感慨,以及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平和与接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自然环境,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