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不从相生,亦不从相灭。
云胡为相住,幻作一切法。
有住闇室中,触眼不见物。
无住日丽天,畴能遁毫发。
六用时现前,真空了不涉。
超然三界外,何縳亦何脱。
我本绮语人,年来畏犁舌。
为汝说无住,乃至无可说。
赠无住道人徐孟孺
汝不从相生,亦不从相灭。
云胡为相住,幻作一切法。
有住闇室中,触眼不见物。
无住日丽天,畴能遁毫发。
六用时现前,真空了不涉。
超然三界外,何縳亦何脱。
我本绮语人,年来畏犁舌。
为汝说无住,乃至无可说。
注释:
汝:指你。
不从:不由。
云胡:哪里。
相住:执着于某种境界或观念。
幻作:虚妄地构成。
有住:执着于世俗的事物。
闇室:昏暗的室内。
触眼不见物:指世间的万物。
六用:佛教用语,“色、空、无色界、无想、非想处、预流、一来、独觉、菩萨”等六种修行次第。
真空:佛学用语,谓一切事物本无自性,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
三界:佛教用语,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绮语:佛教用语,指讲华丽而不切实际的话。
犁舌:佛教用语,比喻善于辩论的人。
无住:指不执着于任何境界或观念。
绮语人:善于讲华丽话的人。
畏:害怕。
犁舌:善于辩论的人。
无住:指不执着于任何境界或观念。
绮语人:善于讲华丽话的人。
畏犁舌:害怕善于辩论的人。
为汝说:给你讲。
无住:指不执着于任何境界或观念。
可说:可以讲。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以禅宗公案的形式来阐述佛理。诗中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无住”的道理,表达了禅宗对世事无常、生死轮回的看法和态度。
诗人以问答的形式引出主题:“汝不从相生,亦不从相灭。”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既不能生也不能灭,即一切现象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生有灭。接着,诗人又进一步解释了“无住”,即不要执着于任何境界或观念。然后,诗人通过描述“有住暗室中,触目不见物”的情景,来说明世间万物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固定的形体和实质。
诗人又提到了“无住日丽天,畴能遁毫发”。这里,诗人用日丽天来形容世间万物虽然存在,但都是虚幻的,无法逃避。这进一步强调了“无住”的观点。
随后,诗人又提到了“六用时现前”,即六用(色、空、无色界、无想、非想处、预流、一来、独觉、菩萨)在世间不断出现,但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最后,诗人以“超然三界外,何縳亦何脱”来总结全文,意思是超然于世俗的境界之外,就没有解脱之道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佛理的阐述,引导读者思考生死轮回的问题,并鼓励人们放下执着,超脱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