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初未央,秋暑渐已辞。
笼鸡养来懒,欲啼复何迟。
是时盥漱毕,皈礼三界师。
首开贝叶编,清梵珠累累。
金刚般罗蜜,观音陀罗尼。
大易老氏经,人天所并持。
读罢出中除,海色正希夷。
黄庭发清唱,余音逗回飔。
稍稍见东林,徐徐吐半规。
山蔬佐脱粟,啖之甘若饴。
灞桥霜滑处,景阳月沉时。
小亦锥刀竞,大则轩冕羁。
而我独何幸,获与木石居。
四体岂不勤,中心澹无为。
一住五百日,所得宁可訾。
肯学汉太常,不斋便如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其主要内容为:作者在秋天的早晨起床后,看到笼中的小鸡慵懒不肯啼叫,于是联想到了自己对修行的看法和态度。他主张修行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应该随缘自适,以心传心。

逐句释义与赏析:

  • 秋夜初未央,秋暑渐已辞。(“未央”指结束之意,这里用来形容夜晚的结束)
  • “秋夜初未央”,描绘了秋天的夜晚刚刚过去,夜色还未完全散去。这里的“未央”一词,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感,又暗示了季节更替的意境。“秋暑渐已辞”,则是说随着季节的变化,炎热的暑气也逐渐离去。这里的“辞”字,既表达了告别、结束的意思,又暗示了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到来。两句诗通过描绘夜晚的结束和夏日的离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
  • 笼鸡养来懒,欲啼复何迟。(“笼鸡”指的是关在笼子里的鸡)
  • “笼鸡养来懒”,描绘了关在笼子里的鸡原本应该是活泼好动的,但现在却变得懒洋洋的。这里的“养来懒”三字,既表达了饲养者的无奈和叹息,又暗示了笼中生活的艰辛和束缚。“欲啼复何迟”,则是说这些鸡本来想要啼叫的,但现在却迟迟不叫,可能是因为它们被关在笼子里太久,丧失了自由。这句诗通过对鸡的行为描写,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生活的无奈。
  • 是时盥漱毕,皈礼三界师。(“盥漱毕”指的是洗漱完毕)
  • “是时盥漱毕”,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人们开始洗漱完毕准备开始新的一天。这里的“盥漱毕”三字,不仅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片段,还蕴含了一种对生活的仪式感。“皈礼三界师”,则是说在完成洗漱之后,人们开始向天地诸神祈祷或献礼,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这句诗通过对人们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敬畏和虔诚。
  • 首开贝叶编,清梵珠累累。(“贝叶编”指的是佛教经典)
  • “首开贝叶编”,描绘了人们在开始阅读或学习佛教经典的情景。这里的“贝叶编”三字,既表达了经典的厚重感,又暗示了学习佛法的艰辛和不易。“清梵珠累累”,则是说佛教经典的文字犹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充满了智慧和慈悲。这句诗通过对佛教经典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对修行者智慧的赞美。
  • 金刚般罗蜜,观音陀罗尼。(“金刚般罗密”和“观音陀罗尼”都是佛教术语)
  • “金刚般罗蜜”,指的是佛教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之果),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境界。这里的“般罗蜜”三字,既表达了智慧的境界,又暗示了修行者需要不断修炼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观音陀罗尼”,则是佛教中的一种咒语,用于念诵以达到某种目的。这里的“陀罗尼”三字,既表达了咒语的重要性,又暗示了念诵咒语对于修行者的意义。两句诗通过对佛教术语的引用,表达了对修行者智慧和咒语的赞美和推崇。
  • 大易老氏经,人天所并持。(“大易老氏经”指的是《易经》和《老子》)
  • “大易老氏经”,指的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易经》和《老子》。这里的“大易老氏经”三字,不仅表达了对这些经典的尊重,还暗示了这些经典对于理解和实践道德和哲学的重要性。“人天所并持”,则是说这些经典对于人类和神仙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的“人天”二字,既表达了人类的世界,也暗示了神仙的世界。两句诗通过对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提及,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道德和哲学的理解。
  • 读罢出中除,海色正希夷。(“中除”指的是道教中的炼丹术)
  • “读罢出中除”,描绘了一个道士在读完经文后走出中除室的情景。这里的“读罢”二字,既表达了读书的过程,也暗示了读书后的收获。“出中除”三个字,既表示走出房间的动作,又暗示了离开世俗纷扰的状态。“海色正希夷”,则是说经过读书后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平和、清澈的状态。这里的“海色”二字,既表达了心境的广阔和深远,也暗示了心灵的澄明和清明。两句诗通过对道士读书后走出中除室的描述,展现了修行者内心的转变和对道家哲学的实践。
  • 黄庭发清唱,余音逗回飔。(“黄庭”指的是道家修炼中的内功心法)
  • “黄庭发清唱”,描绘了一个道家修炼者在修炼结束后发出的声音清晰、悠扬如同唱歌一般。这里的“黄庭”二字,既代表了修炼者的内心修为,也暗示了修炼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余音逗回飔”,则是说修炼者发出的声响余音袅袅,仿佛春风拂面般舒适。两句诗通过对道家修炼者声音的描述,展现了他们修炼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和对自然的和谐共处。
  • 稍稍见东林,徐徐吐半规。(“东林”指的是山林)
  • “稍稍见东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林中慢慢行走的情景。这里的“稍”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行走的节奏缓慢。“徐徐吐半规”,则是形容山间景色随着时间逐渐展开的样子,如同吐出半个月亮。这里的“吐”字,既形象地描绘了山间景色的展开过程,又赋予了动作以诗意和美感。两句诗通过对行走和景色的描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 山蔬佐脱粟,啖之甘若饴。(“山蔬”指的是野生植物)
  • “山蔬佐脱粟”,描述了野菜搭配粗粮的饮食方式。这里的“佐”字,既表达了食材之间的搭配关系,也暗示了饮食的简朴和健康。“啖之甘若饴”,则是说品尝这种饮食方式如同吃到了甜美的食物。这里的“啖”字,既描述了品尝的动作,又表达了食物的美味。两句诗通过对饮食方式的描述,展现了古人注重饮食健康和享受的生活方式。
  • 灞桥霜滑处,景阳月沉时。(“灞桥”是一座古老的桥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河之上
  • “灞桥霜滑处”,描绘了一个人在霜降时节走在灞桥上的情景。这里的“霜滑”二字,既表达了霜降时节天气的特点,又暗示了行人行走时的感受。“景阳月沉时”,则是形容夜晚时分月亮渐渐落下的景象。这里的“景阳”二字,既代表了夜晚的天空景象,也暗示了月亮的位置。两句诗通过对灞桥上霜降时节和月落时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夜晚美景的欣赏。
  • 小亦锥刀竞,大则轩冕羁。(“锥刀竞”指的是琐碎的竞争)
  • “小亦锥刀竞”,描绘了一个人在小事上也要与人竞争的情况。这里的“小亦”二字,既表达了竞争的范围广泛,也暗示了竞争的程度激烈。“大则轩冕羁”,则是形容在大事情上受到束缚或制约的情况。这里的“大则”二字,既表达了事物的大小差异,也暗示了不同事物的应对方式不同。两句诗通过对小事和大事的不同描述,展现了古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和应对策略。
  • 我独何幸,获与木石居。(“木石”在这里代指自然界)
  • “我独何幸”,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在自然界中安居乐业的庆幸之情。这里的“独”字,既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也强调了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获与木石居”,则是指自己能够享受到如树木石头一样的安宁生活。这里的“获与”二字,既表达了获得的意思,也暗示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两句诗通过对个体与自然的对比和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以及对个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秋天晨起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待修行的态度。整首诗情感细腻,语言朴实无华,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传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修行者的赞美。

从结构上看,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手法,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首联点明了季节与环境,引出了作者早晨起床的场景;颔联则通过笼鸡、晨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凉意的画面;颈联进一步通过盥漱、皈依等行为,展现了修行者的虔诚与清净;尾联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和谐共处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和文化符号,如“般若波罗蜜”、“观音陀罗尼”等,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对自然界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