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郎妒我游泖塔,孤棹立作襄城辙。
虽然暝色欲尼人,犹可穿波觅初月。
亭亭乍耸青莲花,黯黯如探黑龙穴。
风轮鼓浪浪拍天,地轴欲裂天无权。
雅无神足到彼岸,可有凡身超四禅。
长年夜分报风止,谢叟兴尽呼回船。
小孤亲揽玉笋白,老足数踏金鳌颠。
归来但诵十六观,耨池窣堵俱眼前。
曼殊室利为余语,多宝塔傍觐龙女。
袖得摩尼无价珠,他日湖心密相与。
【注释】
松江:今属上海,这里指苏州的南门。孟孺印上人:《法华经》卷五《孟孺印上人品》,“孟孺印上人”即指上人。陆伯达:“孟孺印上人”弟子,名陆伯达。陆伯达所误迂:被陆伯达所耽误。迂道:绕路。迫暝:傍晚时分。松江口:在苏州市西南,今称胥门。垂:接近。风骤作:风突然刮起来。维梢:船帆。兴尽而去:兴致阑珊地离开了。
【译文】
陆郎妒忌我的游泖塔,孤舟一叶立作襄城辙。
虽然天色已黑想要停泊,仍可穿波寻找初月。
亭亭玉立刚挺拔如青莲,黯然神伤好像探龙穴。
狂风大浪鼓涛拍岸天欲裂,地轴欲断天无权。
雅致的神足没有到达彼岸,却可以有凡胎超度四禅。
长夜漫漫报知风将息止,谢叟兴致阑珊叫回船。
小船亲揽玉笋白,老翁踏金鳌颠。
归来只是诵读十六观,耨池窣堵都在眼前。
曼殊室利为我解说来,多宝塔旁见龙女。
袖得摩尼无价珠,他日湖心密相与。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自述游览松江口至泖塔的所见所感。诗中既写景抒情,又寓理于景,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和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思想境界。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清新自然。
首联起笔不凡,点明题旨。“陆郎”,泛指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即昭明太子),因避讳,改称陆郎;陆郎妒我游泖塔,指作者对去游泖塔的向往和自信之心。“孤棹”,单桨小舟,形容行舟之小。“襄城辙”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道之政,我入而问之曰:‘昔高辛氏有二子,曰阏伯、实沈,居河、汾之间,杂处乎戎翟,好稼穑,土事敏作。同天下之民而王之,王季以为后,皆微子之所建,故世称之曰‘祝融’。”此句暗喻松江与太湖相通,为吴越水陆要冲。
颔联承前启后,由“孤棹”过渡到“垂渡”。 “虽”,即使的意思;“暝色”,天色昏暗的样子;“尼人”,指停泊于松江口的船只。这两句写自己虽然天色已晚,但仍然乘舟欲向泖塔进发。“犹可穿波觅初月,”表明作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颈联写游山时所见。“亭亭”,高耸貌;“乍耸”形容山高耸入云;“黯黯”形容山势阴暗迷濛;“探”,探求;“龙穴”,传说龙藏于地下的洞穴;“风轮鼓浪浪拍天,”风吹浪涌拍击天际;“地轴欲裂天无权,”指天地间仿佛快要断裂一般。这两句写山势陡峭险峻,风急浪高。
尾联以“谢叟”代指作者自己,意谓:谢叟兴致阑珊地叫回船,可见作者已经厌倦了游山玩水。“小孤”,指浙江杭州钱塘江中一个独立的礁石;“玉笋”,形容山形如玉笋般挺拔;“老足数踏金鳌颠”,比喻山势险峻,难以攀登;“他日”,将来;“湖心”,指湖中的岛屿;“密相与”,密切交往。这两句写自己虽然游赏愉快,但却不能久留,只能带着遗憾离开。
这首诗是作者自述游览松江口至泖塔的所见所感。诗中既写景抒情,又寓理于情,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和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思想境界。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