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大节镇,侯家并戚里。逶迤洙泗步,灿灿西京手。
老者相公儿,少者司空子。谓当操钧柄,天地俱长久。
御史上弹章,天眼忽一开。诏捕少司空,究核诸赃罪。
三木囊赭衣,炎方御魑魅。金吾一孙戍,余者许归侍。
意犹念相公,续廪存晚计。舳舻三十艘,满载金珠行。
相公船头坐,谁敢问讥征。啸傲郿坞间,足夸富家翁。
司空不之戍,还复称司空。广征诸山材,起第象紫宫。
募卒为家卫,日夜声汹汹。从奴踏邑门,子弟郡国雄。
不论有反状,讹言所流腾。宗社万不忧,黔首或震惊。
御史再发之,天威不为恒。御史乘飞置,捕司空至京。
司空辞相公,再拜泣且絮。今当长相别,儿不负阿父。
相公心自言,阿父宁负汝。不识一丁字,束发辟三府。
月请尚书奉,冠服亚汝父。汝父身不保,安能相救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题目为《乐府变十章楚悯王》。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司空的官员因涉嫌贪腐而被捕的故事。

第一句:“以至大节镇,侯家并戚里。” 这里提到了一个官员,他的职务和地位很高,能够控制整个地区的事务。他还涉及到侯家和戚里,这两个家族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二句:“逶迤洙泗步,灿灿西京手。” 这句话描述了这个官员在前往京城的途中,步伐从容,手中拿着的是西京(今河南洛阳)的手工艺品。这体现了他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第三句:“老者相公儿,少者司空子。” 这里的“相公”是指宰相,而“司空”则是一种官职。这句话可能是在讽刺那些年纪大的人都是靠关系上位,而年轻人则是通过自己的才能获得高位。

第四句:“谓当操钧柄,天地俱长久。” 这一句表达了对权力滥用的担忧,认为掌握权力的人应该始终谨慎。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滥用的担忧。

第五句:“御史上弹章,天眼忽一开。” 这里提到了御史上奏弹劾,暗示了有人揭发了这位官员的违法行为。然而,上天似乎已经注意到了他的行为,因此他得以逃脱惩罚。

第六句:“诏捕少司空,究核诸赃罪。” 这句话表明皇帝下令逮捕这位官员,对他进行审查和审判,以确定他的罪行。

第七句:“三木囊赭衣,炎方御魑魅。” 这里使用了象征性的意象来描述这位官员被关押的情景。他被装在三个笼子里,象征着他的自由被剥夺。而“炎方御魑魅”则暗示了他即将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第八句:“金吾一孙戍,余者许归侍。” 这句话表示除了那位被判刑的司空之外,其他人将被释放回家。这是对他的宽宏大量和对其他官员的照顾。

第九句:“意犹念相公,续廪存晚计。” 这里的“相公”可能指的是这位官员的上级或者同僚,他们仍然关心着他的处境。而他则在思考如何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第十句:“舳舻三十艘,满载金珠行。” 这句话描述了船队的规模和装载的物品,暗示了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第十一句:“相公船头坐,谁敢问讥征。” 这里的“相公船头坐”可能是指那位被判刑的司空坐在船头,而其他人则不敢询问他的情况。

第十二句:“啸傲郿坞间,足夸富家翁。” 这句话表达了这位官员在狱中依然保持自信和骄傲的态度,他认为自己可以像富家翁一样生活无忧。

第十三句:“司空不之戍,还复称司空。” 这句话意味着这位官员在入狱后并没有真的服刑,而是在出狱后又恢复了原来的职位。这反映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自由的执着。

第十四句:“广征诸山材,起第象紫宫。” 这句话描绘了他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家人建造房屋的场景,暗示了他的贪婪和腐朽。

第十五句:“募卒为家卫,日夜声汹汹。” 这句话描述了招募士兵来保护自己和家人,但这种保护可能只是形式上的。

第十六句:“从奴踏邑门,子弟郡国雄。” 这里的“从奴”可能指的是他的仆人或随从,他们跟随着他进入京城。而“子弟郡国雄”则暗示了他的家庭势力强大,有众多追随者。

第十七句:“不论有反状,讹言所流腾。” 这句话表明无论是否真的有反叛的迹象,谣言都已经传播开来了。这表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第十八句:“宗社万不忧,黔首或震惊。”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担忧,但他也认为民众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惊扰。这是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社会动荡的恐惧。

第十九句:“御史再发之,天威不为恒。” 这一句表达了御史再次弹劾他,但是皇权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他的惩处。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性。

第二十句:“御史乘飞置,捕司空至京。” 这句话描述了御史迅速行动,将这位官员逮捕回京的情景。这显示了他们对法律的严格执行和对权力的挑战。

第二十一句:“司空辞相公,再拜泣且絮。” 这句话描绘了司空在被捕时向其上司告别的场景,他跪地磕头并哭泣着告别。这表现了他的忠诚和对旧主的不舍之情。

第二十二句:“今当长相别,儿不负阿父。” 这里的“阿父”指的是司空的父亲,他的儿子正在为他送行。他告诉儿子,虽然他们将不得不分开,但儿子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

第二十三句:“阿父心自言,阿父宁负汝。” 这是司空对自己父亲的心声,他承认自己可能辜负了父亲的期望。这表现了他对过去行为的悔恨和对自己责任的认识。

第二十四句:“不识一丁字,束发辟三府。” 这里的“不识一丁字”指的是司空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束发辟三府”则是说他从小开始就担任官职。他感叹自己曾经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但现在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官员。

第二十五句:“月请尚书奉,冠服亚汝父。” 这句话描述了司空请求尚书大人给予帮助,希望能够得到宽恕和赦免,他的穿戴和举止都像他的父亲一样尊贵。这表现了他希望得到宽恕的愿望和对父亲的尊敬。

第二十六句:“汝父身不保,安能相救取。” 这里的“汝父身不保”指的是司空的父亲可能已经去世或无法再承担起责任来救他。他感叹自己不能得到父亲的帮助和支持。

这首诗通过对司空被捕后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展示了他在狱中的生活以及他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滥用的担忧和对于法治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