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之谓仁,敬长之谓义。
仁义本并行,夷齐则皆是。
学夷曰从父,学齐曰尊君。
君父各有当,情理贵无愆。
所以民无称,仲尼谓至德。
亶父岂不慈,伯季亦奚择。
大人有不为,义在无信果。
正名岂为迂,言行必求可。
至理谅斯在,明训炳丹青。
归求有馀师,箪豆戒徇名。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亲亲之谓仁,敬长之谓义
  • “亲亲”指的是亲情,“仁”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指对亲人的爱护和关怀,体现为仁爱之心。
  • “敬长”意味着尊敬长辈,这里的“义”是指对长辈应有的尊敬和顺从,体现了礼仪和道德规范。
  • 整句说明在家庭关系中,亲情的爱和长辈的尊是仁和义的表现。
  1. 仁义本并行,夷齐则皆是
  • 这句话表明仁义(仁和义)是并行不悖的道德准则,而夷、齐作为古代的贤人,他们的行为正是仁和义的体现。
  • 夷和齐都是古代知名的贤者,他们的事迹被用来证明仁和义的实践。
  1. 学夷曰从父,学齐曰尊君
  • 通过学习夷和齐,可以学到如何尊敬父母(从父),如何尊敬君主(尊君)。
  • 这反映了古代教育中对于孝顺和尊敬君王的重视。
  1. 君父各有当,情理贵无愆
  • 在这里,“君”和“父”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每种角色都有其适当的行为标准。
  • “无愆”(没有过错)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循正确的原则,避免犯错。
  1. 所以民无称,仲尼谓至德
  • “民无称”表示民众不会因为某事而赞扬或批评,这说明了某种品德或做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尊重。
  • 这里的“仲尼”指的是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里提到孔子认为拥有这种德行的人是最高尚、最值得尊敬的。
  1. 亶父岂不慈,伯季亦奚择
  • “亶父”指的是商汤王的父亲太甲(成汤),他被认为是一位慈爱的君主。
  • “伯季”指的是商汤的兄弟太庚,历史上记载他有过过失,但也被描述为有选择地行事。
  • 这句诗表达的是无论君主还是臣子,都不应该因为个人选择的不同而受到非议或评价。
  1. 大人有不为,义在无信果
  • “大人”通常指的是有地位、有能力的领导者或智者。
  • “不为”意味着有所不为,而不是刻意追求名利。
  • “义在”指的是坚守道义。
  • “无信果”意味着不追求虚假的果实,注重实际行动与道德实践。
  1. 正名岂为迂,言行必求可
  • “正名”在这里意味着明确是非,树立正确的名声。
  • “迂”在这里指的是不切实际或过于繁琐。
  • “言行必求可”强调言语和行为必须追求合理性和可行性。
  1. 至理谅斯在,明训炳丹青
  • “至理”代表最高的道理或法则。
  • “谅”在这里意味着明白或理解。
  • “炳”,意为光明照耀,用来形容这些道理和教训非常清晰明了。
  • 整句意味着这些深刻的道德和智慧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就像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一样。
  1. 归求有馀师,箪豆戒徇名
  • “归求”可能是指寻求指导或学习之意。
  • “馀师”指有余的老师,即有更多经验或知识的导师。
  • “箪豆”是一种古代的礼器,这里用来象征谦逊和尊重。
  • “戒徇名”意指警惕自己不要因追逐名声而失去自我。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古代儒家重视的家庭伦理、尊重长辈、以及对待国家和社会的态度。诗中通过对夷、齐等贤人的引用,展示了仁、义、孝、悌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避免因小失大。整首诗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