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灵配高厚,万物长以治。
感应谅斯存,此身讵能离。
迂生罔所测,玄言泪其机。
龌龊纡杖履,蹇傲栖岩扉。
擎拳守木偶,浮诞如狂痴。
岂知大化下,阴阳无停期。
寂感理固然,空幻靡所依。
吾观千载下,此道多阇梨。

【注释】

方西樵:人名,作者的朋友。

含灵:指人或物有灵气。配高厚:意谓与高尚的人相配。

长以治:永远得以治理。

迂生:迟钝、不敏捷的生灵。罔所测:无法测量。玄言:玄妙之言,深奥的道理。机:机缘。

龌龊:低贱。纡(yū):拖。杖履:手杖和鞋子。蹇傲:形容傲慢。岩扉:石砌的门,指隐居之地。

擎拳:拱手,表示敬意。守木偶:守着木偶,喻指守着自己的道。浮诞:浮夸不实,狂妄自大。狂痴:狂放痴愚之人。

大化: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律,这里泛指天道。下:指人的本性之中。

阇梨:梵语,意为导师,佛教用语,指佛门中的高僧。

【译文】

与高尚者相配,万物才能永葆安宁;

感应天道而存在,自身怎能脱离其中?

迟钝不敏,难以测量,玄妙之道难于理解;

卑贱之身,却志向远大,高傲地居住在岩石之上。

双手捧拳恭敬地侍候着木偶,妄自尊大得近乎疯狂。

岂知天道自然运行,阴阳变化永无穷尽;

寂寞中感悟到道理本然如此,空幻之物无依可托。

我纵观千年之下,悟出大道多由僧人传授。

【赏析】

这是一首赠给朋友的诗。诗人通过“含灵”和“万物”、“此身”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高尚者的赞美之情;同时用“感应”“此身”“此道”等词,表达了诗人对天道的体味,以及对于自己的修行之路的看法。

全诗共八句话,前四句是赠诗的正文,后四句为作者的赏析。在赏析部分,诗人首先从宏观上论述了万物与天道的关系,认为万物之所以能长久安宁,是因为有高尚者与它们相配。然后指出万物感应天道存在,自身又怎能脱离天道呢?诗人进一步说明由于自身的不敏锐和玄妙之道难以理解等原因,导致了自身的不完善,并对此感到悲哀。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卑贱之身却志向远大,高傲地居住在岩石之上,手捧拳恭敬地侍候着木偶的形象,妄自尊大得近乎疯狂。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天道的体味,认为天道自然运行,阴阳变化无穷无尽,自己虽在寂寂中感悟到理,但空幻之物无依可托。

在诗歌赏析中,诗人首先论述了万物与天道的关系。他以“含灵配高厚,万物长以治。”两句开始阐述观点,认为万物之所以能长久安宁,是因为有高尚者与它们相配。“长以治”,意即永远得以治理。这一句表明,只有高尚的人才有资格与万物相配,才能使万物得以安宁。

接下来诗人指出万物感应天道存在,自身又怎能脱离天道呢?“此身讵能离”,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怎么能脱离天道呢?这里的“离”,可以理解为脱离或者摆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存在的思考。他认为我们的身体虽然存在于世间,但我们并不能真正脱离这个世间,因为世间的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没有我们就无法维持这个世间的存在。

在诗句的后半段,诗人用“迂生罔所测,玄言泪其机。”两句描述了自己对于玄妙道理的困惑和无奈。他认为玄妙的道理如同一条机缘,无法预测也无法把握,只能任由其摆布。这种表述方式既表现了诗人对于玄妙道理的敬畏感,也表现了他对于自己的无知和无力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自己卑贱之身却志向远大,高傲地居住在岩石之上,手捧拳恭敬地侍候着木偶的形象,妄自尊大得近乎疯狂。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之情。他认为自己的卑微和低贱让他感到羞愧和屈辱,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相反,他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天道的体味,认为天道自然运行,阴阳变化无穷无尽,自己虽在寂寂中感悟到理,但空幻之物无依可托。这里的“天道”一词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而“空幻之物无依可托”则是诗人对于人生虚无的思考。他认为虽然我们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但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原理。同时,他也认为我们所追寻的人生意义和价值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通过描述自然现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高尚者的赞美、对自己修行之路的探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