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彼京洛间,田窦势莫伦。托婚椒兰殿,甲第上干云。
昼日再三接,广衢翻朱轮。倾城咸来趋,綦履填高门。
委心事罄折,愿假一顾恩。一举起穷废,荣枯立可分。
谁为脱屣人,清风振高旻。长谣《归去来》,甘心守柴藩。
江东与栗里,千载此道存。
【注释】
1)甘节堂:指诗人自号甘节,即甘泉。
2)京洛:指洛阳,当时是东汉朝政治中心。
3)田窦:汉成帝时,外戚田氏、赵氏专权,权势极大。势莫伦:没有可比的权势。
4)椒兰殿:汉代宫廷,以椒花和兰花为饰。
5)甲第:豪门贵族的住宅。干云:高入云霄。形容高大壮丽。
6)朱轮:古代官吏所戴之帽,用红漆涂黑车轮,借指官位。
7)倾城:全城的人。趋:奔走,趋附。
8)委心:倾心,竭尽心力。
9)一顾恩:一顾,一次回眸。顾恩:报答恩情。
10)脱屣人:比喻超尘出俗者。
11)清风:指高雅的风骨。振:使振奋。
12)《归去来》: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省称。
13)柴藩:隐居不仕的地方。
14)栗里:地名,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陶渊明曾躬耕于此。
【译文】
想到那洛阳的京洛之间,田氏和窦氏势力大得无可比拟。托身在椒房和兰宫,豪华宅院直入云霄。日间三接宾客,广街之上翻动着朱红色的车子。倾城的人们前来趋附,脚步踩满高门台阶。竭尽忠诚倾注心血,只求得到君王的回眸一顾;一旦被废黜,荣枯立可分判。谁是脱离世俗的人呢?只有清风可以振奋他的心灵。长歌《归去来》,甘愿守着柴门田园。江东与栗里千载传颂,此道永存于千古。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自题其诗之作,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绪,表达了自己渴望隐退山林的心情。开头两句写诗人在京洛间的处境,以及他与田氏和窦氏相比而显得无足轻重的情况。“托婚椒兰殿”,指诗人依附在椒房和兰宫(即椒房、兰台),这是指皇帝皇后的住处,也指朝廷中的重臣。“托婚”二字,暗寓诗人依附于皇帝的意思,“甲第上干云”,则说明他的官职很高,居处十分华丽。接着四句,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平民生活的喜爱,以及他追求自由的生活的愿望。“昼日再三接”,“朱轮”即红色车辕的车衡,“广衢”即宽阔的大路,这里指代京城大道。“倾城咸来趋”,意思是全城的人都来趋附他。这两句表明,诗人在民间受到普遍的欢迎,地位崇高。“委心事罄折”,意为将全部心思都倾注在自己身上。“愿假一顾恩”,希望君主能给他一点恩惠。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希望得到君主赏识,以便得到重用。最后四句,写诗人对世态人情的厌倦,以及他渴望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一举起穷废”,意谓一旦得到提拔就立刻遭废黜;“荣枯立可分”,意思是富贵贫贱随时都可改变。这四句表明,诗人认为世事变化无常,人生充满不定因素。“谁为脱屣人?”这是诗人对当时那些超尘出俗者的赞美。“清风振高旻”,意谓像清风一样振起高远的天穹。“长谣《归去来》,甘心守柴藩。”意思是我唱着长歌《归去来兮》,甘心守着柴门田园。这两句表明诗人要离开繁华的官场,归隐山林,过一种清静自在的生活。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写诗人在京洛间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静生活的愿望。全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开头四句,写诗人在京洛间的处境。首二句,点明京洛,并指出其为“东汉朝政中心”。中间四句,从正反两方面写出在京洛间的处境。“托婚椒兰殿”,指依附于皇室;“甲第上干云”,指居高位显贵;“委心事罄折”,指倾心尽力;“愿假一顾恩”,指希图得到重用。“一举起穷废,荣枯立可分”,意思是一旦得到提拔就会立即被罢免;“荣枯立可分”是说富贵贫贱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后六句,写诗人对世态人情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一举手可穷废”,意思是一举就可以把人废黜;“荣枯立可分”,意思是富贵贫贱可以随时改变。“脱屣人”,是超尘出俗之人。“清风振高旻”,是说像清风一样振起高远的天空。“长谣”,即长歌。这里是说唱着长歌《归去来兮》,甘心守着柴门田园。最后四句,写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甘心守柴藩”,意思是心甘情愿地守护住柴门田园。这两句话表明诗人决心离开官场,返回家乡过清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