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一真人,容若春华敷。
忧乐通四时,动止常于于。
登高靡为栗,入水不能濡。
问之胡能尔,涵神同太虚。
下士晚闻道,山中来结庐。
苫茅蔽风雨,斩荆揉为枢。
委形寄虚榻,阖户动旬余。
寒梅倚清艳,素心自如如。
情知无因触,悠然返其初。

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自然与内心和谐的抒情诗。通过描绘真人(或称为“道人”)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展现了其与自然合一、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以下是对每个诗句及翻译的逐句分析。

  1. 抱一庐绎志 - 上古一真人,容若春华敷。”
  • 注释: 上古指远古时代,一真表示至高无上的真理。容若春天的花朵般绽放。
  • 译文: 在古老的时代,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圣人,他的容貌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美丽。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人的敬仰之情,以及他们如同春天花朵般的美好形象。
  1. 忧乐通四时,动止常于于。”
  • 注释: 忧乐指喜怒哀乐,通四时表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自然的规律。
  • 译文: 快乐和悲伤随着四季的更替而变化,他的动作总是那么从容不迫。
  • 赏析: 这句诗强调了圣人随季节变换而保持心态平和的能力,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与淡定。
  1. 登高靡为栗,入水不能濡。问之胡能尔,涵神同太虚。”
  • 注释: 登高没有恐惧感,入水不会感到湿漉漉的不适。询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的精神与宇宙的本源合而为一。
  • 译文: 登上高山也不会感到害怕,进入水中也不会觉得不舒服。问他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的精神和宇宙的本源已经融为一体。
  • 赏析: 通过对比自然界的不同情境(登高和入水),诗人表达了圣人超越常人的精神状态,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1. 下士晚闻道,山中来结庐。”
  • 注释: 下士指的是普通人,晚闻道表示晚些时候才接触到道理。结庐表示在此建房居住。
  • 译文: 普通人晚些时候才开始接触道理,他在山中建造了房屋居住。
  •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普通人对于道的理解往往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而圣人则能够在年轻时就领悟和实践这些道理。
  1. 苫茅蔽风雨,斩荆揉为枢。”
  • 注释: 苫茅是指用茅草覆盖屋顶,遮风挡雨。斩荆揉为枢表示将荆棘修剪后用作门轴。
  • 译文: 他用茅草覆盖了屋顶,防止风雨侵袭;还将荆棘修剪后用作门轴。
  • 赏析: 这句诗展示了圣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环境的顺应。
  1. 委形寄虚榻,阖户动旬余。”
  • 注释: 委形意味着放下身段,虚榻即简陋的床榻,阖户表示紧闭门户。
  • 译文: 他把身体放下,像住在简陋的床榻上一样,即使关门闭户也感觉不到时间过去了很长时间。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圣人超脱世俗生活的意境,即使身处简朴的环境,也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1. 寒梅倚清艳,素心自如如。”
  • 注释: 寒梅指的是冬梅,清艳表示清新而艳丽。素心指纯洁的心灵。
  • 译文: 冬日里,那挺拔的梅花依然保持着它的清新和艳丽,它的心灵也像它一样纯净无瑕。
  • 赏析: 这句话通过描绘寒梅的形象,赞美了纯洁无瑕的品质,体现了诗人对于高尚品质的追求。
  1. 情知无因触,悠然返其初。”
  • 注释: 情知表示清楚知道,无因触即无心触碰。悠然指轻松自在的样子。返其初表示恢复到最初的状态或本质。
  • 译文: 清楚知道自己无需刻意去接触什么,就能轻松自在地回归到最初的纯真状态。
  • 赏析: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圣人的生活和行为,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态度。诗人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诗歌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