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与君饮,即从溪上归。
溪云向暮生,飘飖随君衣。
渺渺越江渡,遥遥想容辉。
草《玄》心自苦,常掩子云扉。

诗句大意:

溪上与君饮,即从溪上归。

溪云向暮生,飘飖随君衣。

渺渺越江渡,遥遥想容辉。

草《玄》心自苦,常掩子云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不舍之情。王问(1497-1576),字子裕,号文静先生,明朝常州府无锡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推崇。

首句“溪上与君饮,即从溪上归”直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是在溪边与友人相聚饮酒,然后一同返回。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友人在溪边共饮,彼此间的友情在这片刻的交流中得到加深和升华。

第二句“溪云向暮生,飘飖随君衣”通过描写溪边的云彩,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随着天色渐晚,溪边的云彩开始变得轻盈而缥缈,仿佛要随风而去,这象征着友人即将离去,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后两句“渺渺越江渡,遥遥想容辉”,则转向送别后的思念。描述了渡过越江的情景,以及远望友人身影时心中的期待与怀念。越江渡口的遥远与模糊,让人更加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两句“草《玄》心自苦,常掩子云扉”,反映了诗人对学问和写作的执着追求。这里的“《玄》”可能是指《玄经》,是汉代黄老学派的经典之一。诗人提到自己常常埋首于学问之中,难以自拔,甚至常常关上门扉,专心研究《玄经》。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追求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送陈鸣野还稽山旧庐》是王问送给朋友的一首深情之作,它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不仅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