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秉钺赋东征,鸭绿秋潮饮马行。
十致半钟辽海粟,百无一练越营兵。
邦传箕子期恢复,乱比公孙待削平。
若说屯田能却敌,向来方略在金城。

【注释】

万伯修:名不详,字伯修,北宋时为经略朝鲜使。中丞:指王中正,时任枢密院都承旨、权发遣河东路经略安抚使等职。金城:即金州(今陕西安康),当时属利州路。

【译文】

中丞王中正在执掌兵权,奉命东征,在秋潮涨起的时候,在鸭绿江边饮马。

十次派去的使者向辽国送去半钟粟米,百次派去的使者没有一次能从越营得到一练军粮。

箕子被传为周文王的后代,希望他能恢复旧地;乱比公孙是春秋时的齐国大夫,等待他的国家遭到削平。

如果屯田的办法能够抵御敌兵,那么向来的战略策略都在金城中。

【赏析1】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中丞秉钺赋东征”开篇,就点出了此次出使的背景和任务,接着描写了出使朝鲜的具体情况和困难。“十致半钟粟,百无一练兵”,写使者所受之苦,以及出使的困难。最后一句“方略在金城”,表明诗人对王中正此行充满期望,并寄予厚望。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赏析2】

本诗是一首送别的诗。王中正奉朝廷命,东渡高丽,诗人为之饯行。

首句“中丞秉钺赋东征”,点明出使对象及使命。中丞者,掌刑狱之官;钺,古代武器。此谓王中正持兵柄以东征。

“鸭绿秋潮饮马行”,描绘出征之地。秋季的鸭绿江潮水涌动,江水清澈,江边的马匹饮水,一派和平景象,但正是这和平景象,反衬出出征将士的艰险与不易。

第二句写使者往来频繁,而所得甚微。“十致半钟粟,百无一练兵”。粮食不足,兵力薄弱,可见出使的艰难。

第三句“邦传箕子期恢复,乱比公孙待削平。”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箕子曾到朝鲜传授农业知识,帮助其发展生产;公孙鞅则因建议变法而遭秦国的忌恨而被处以极刑。作者用这两个历史故事来说明朝鲜要想恢复和发展,就必须像箕子一样传播农业生产的知识,像公孙鞅那样实行改革。

第四句“若说屯田能却敌,向来方略在金城。”表达了自己对王中正此次出行的期望和信心。“屯田能却敌”是指屯田政策可以抵御敌人的侵扰;“向来方略在金城”是指过去的方略仍然有效,只要采取正确的方略,就能够抵御敌人的侵犯。

整首诗情感真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