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通花径数诛茅,长日炎氛静里消。
秋动远林催络纬,月和清露上芭蕉。
濯缨惯坐溪边石,觅句时行湖上桥。
莫向天池羞斥鴳,蓬蒿九万各逍遥。
【注释】:
奉和数畴兄对酒自叹之作:奉和:即应命而作。数畴兄:指作者的好友王数畴(字次公)。对酒自叹:饮酒时,因感慨世事而叹息。
为通花径数诛茅:意为在通往花园的小路上,我亲自铲除了杂草,种下了花草。通:通向。诛:铲除。花径:通往花园的小道。
长日炎氛静里消:在炎热的日子中,在寂静的环境中消散了暑气。长日:长时间。炎氛:炽热的天气。
秋动远林催络纬:秋天到来,远处树林里的蝉鸣声催促着夜幕降临。动:惊动。络纬:昆虫,一种知了,常于秋季鸣叫。
月和清露上芭蕉:月亮映照着清凉的月光,清露滴在芭蕉叶上。和:和谐。
濯缨惯坐溪边石,觅句时行湖上桥:我经常坐在溪边石头上,一边清洗着帽缨(古代文人戴帽),一边欣赏湖上景色,寻找好句子。濯缨:洗涤帽子,古人常于溪流旁洗头、洗帽。浣衣、浣足都是以水为媒。缨:系帽的带子。浣:洗。
莫向天池羞斥鴳:不要羞于向天空中的大雁学习。莫:不要。向:向……学习。天池: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谪仙:李白自称,意指隐士。
蓬蒿九万各逍遥:就像那高高的草野上的蓬蒿一样,各有各的逍遥自在。九万:形容多。蓬蒿:草野,野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王数畴一同饮酒时所作的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花园小路上清除杂草、享受宁静时光的画面,抒发了他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首两句“为通花径数诛茅,长日炎氛静里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通向花园的小路上铲除杂草的情景,以及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夏日炎热逐渐消退的感受。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愿望,以及希望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心情。
“秋动远林催络纬,月和清露上芭蕉”两句,则是通过描述秋风、秋雨、秋虫等自然界的变化,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认识。
接下来的“濯缨惯坐溪边石,觅句时行湖上桥”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溪边石头上清洗帽缨、欣赏湖上景色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写作的热情。这里的“觅句”一词,不仅指寻找诗句,也暗含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最后一句“莫向天池羞斥鴳,蓬蒿九万各逍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一种鼓励和劝勉。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像大雁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不受拘束,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人在诗中也流露出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关心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