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转更深月满楼,雁飞远送一声秋。
联翩晓起芙容苑,三五寒迷芦荻洲。
古塞离云常漠漠,空山落木共悠悠。
潇湘自是饶梁稻,应为随阳向帝州。
闻雁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佚名。
{ 诗句原文: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故园:指故乡。眇(miǎo):细看。方:刚刚。悠:远。淮南:指韦应物的家乡在滁州,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高斋:指诗人的书房,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译文:我思念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呢?心里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家国的忧虑。秋天的夜晚,我在高高的书房中听着窗外传来的大雁的鸣叫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夜晚,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听到窗外传来的大雁的鸣叫声,心中涌起无限的思乡之情。诗中“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凄清而深远。]}
{# 《闻雁》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和解析: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约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田园、风景、节义等题材为主,风格质朴自然,深受后世推崇。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诗歌原文: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诗意与主题:
- 故园的遥远:诗的开头“故园眇何处?”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思念。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故乡”往往象征着心灵的归属和情感的寄托,韦应物的这句诗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种深深的怀旧和乡愁之中。
- 归思的深远:“归思方悠哉”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色彩。这里的“悠”,意味着遥远和绵长,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秋雨中的闻雁情景:“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秋天夜晚的画面,更通过“闻雁”这一动作,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雁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能穿越千山万水,抵达诗人的心田。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韦应物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如“归思方悠哉”中的“方”,“淮南秋雨夜”的简洁描写,都展现了他的语言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整首诗流露出的情感真挚深刻,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够直击人心。
创作背景:
根据历史记载,韦应物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被任命为滁州刺史。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赴任途中,经过淮南时所作。当时正值秋季,天气阴沉,雨意绵绵,韦应物在高斋中独坐沉思,听到远处传来的雁叫声,勾起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文化影响:
- 反映民生疾苦:韦应物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悲欢离合,还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苦难和社会现状。他关注民生,同情百姓疾苦,这一点在许多诗作中都有体现。
- 传承中华文化:作为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韦应物的诗歌不仅美化了文学,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闻雁》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的画卷。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诗人抒发了对故乡、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