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生穷谷,枝干何离奇。
本无廊庙用,误为匠石知。
斤墨既错陈,青黄亦互施。
虽云托华屋,宁复山林姿。
龙扰失其神,坐令燕雀疑。
玉成世所宝,大璞还自亏。
造物固其然,岂得尤工师。
翻羡不材者,终年养华滋。
杂诗二首
独树生穷谷,枝干何离奇。
本无廊庙用,误为匠石知。
斤墨既错陈,青黄亦互施。
虽云托华屋,宁复山林姿。
龙扰失其神,坐令燕雀疑。
玉成世所宝,大璞还自亏。
造物固其然,岂得尤工师。
翻羡不材者,终年养华滋。
【注释】:
《杂诗》共二首,是汉末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两首诗。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感慨。第一首写树木长在穷谷之中,枝干奇异,却无人欣赏;第二首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虽然才华出众,但因不被重用而被世人误解,最后只能像那不成器的树木一样,默默无闻地生长。
独树生穷谷 —— 一棵树长在偏僻的山谷里。穷谷:指偏僻的地方。
枝干何离奇 —— 树枝树干多么怪异!
本无廓庙用 —— 本来没有用来供人居住的房屋。廓庙:指朝廷。
误为匠石知 —— 你竟然以为有工匠知道它的价值而把它当作宝贝收藏了。匠石:指懂得识别人才的人。
斤墨既错陈 —— 用刀斧砍削的工具都错置放好了。
青黄亦互施 —— 青与黄的颜色也互相错置使用。
虽云托华屋 —— 虽然说它是用来装饰华丽的屋子的。
宁复山林姿 —— 怎么还能保持山林的自然姿态呢?
龙扰失其神 —— 龙被扰乱,失去了应有的精神。
坐令燕雀疑 —— 使得那些像燕子和麻雀一样的小动物们都产生了疑惑。
玉成世所宝 —— 就像玉石那样被世间珍视。
大璞还自亏 —— 真正的宝玉还是被损坏了。璞:原指未雕琢的玉石。
造物固其然 —— 造化本来就是如此。
岂得尤工师 —— 怎能责备工匠呢?
翻羡不材者 —— 反而羡慕那些不成器、没有才能的人。
终年养华滋 —— 一年到头都在培养这些无用的东西。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树木为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全诗运用比喻手法,将树木比作人,借树木的命运曲折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前四句描绘了树木生长的环境及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才华被埋没的悲愤。后四句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受人误解的愤慨,以及对那些不识真才实学者的讽刺。整首诗歌情感饱满,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独树生穷谷,枝干何离奇。”描绘出了一棵生长在偏僻山谷中的大树,它的枝干形态奇特、与众不同,令人感到惊叹不已。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大树的描述,巧妙地引出下文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颔联“本无廊庙用,误为匠石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位和遭遇。他原本并不需要为朝廷所用,却被一些不懂得赏识的人误认为具有价值而加以珍藏。这一联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的不幸与大树相比,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命运之坎坷。
颈联“斤墨既错陈,青黄亦互施。”则描绘出了人们如何对待这棵大树的。他们用刀斧砍削的工具将其错置于一边,又将其与色彩斑斓的物品混为一谈,使大树失去了原有的模样。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自己被世人误解、遭人轻视的悲惨境遇。
尾联“虽云托华屋,宁复山林姿。”更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尽管有人说它是用来装饰华丽屋子的(即所谓的“托”),但谁能真正理解它的价值呢?它怎么能继续保持山林的自然姿态呢?这一句话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才华被埋没、受人误解的愤懑之情。
全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不满,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