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日午欲过,东风渐恶雨渐多。
人正穷愁复尔耳,天还震怒物如何。
金縢示变周王悟,丰沛空传汉祖歌。
春秋纪异谁秉笔,频揩病眼看编摩。
【注释】
七月:农历月份。
三日:古代以干支纪日,“七月”的第三天为“庚午”。
大风如雷拔木飘瓦(yāo):大风呼啸如雷,树木被连根拔起,屋檐上的瓦片也纷纷被吹落。
势甚可畏:形势十分可怕。
适:恰逢。
太常杨邃庵:即杨邃庵,字子寿,号邃庵,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周易通义》、《周易述》等书,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三大儒”。
诗来倚韵答之二首:杨邃庵作的诗来,我依韵写下两首诗。
倚韵:用韵律相和的词语或句子押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七月三日大风如雷拔木飘瓦的情形下,写于太常杨邃庵的诗来后所作的。
开头两句,诗人描写了当时天气的变化:“七月三日午欲过,东风渐恶雨渐多。”七月三日,正是农历五月三十日,古人将这一天视为中元节,所以叫“鬼节”,民间有祭祀先人的习俗;此时正值仲夏时节,天气炎热。突然之间,天空中刮起了大风,风声震耳欲聋,好似雷鸣一般。紧接着,大雨滂沱,倾盆而下。这时,人们正在享受着夏日的凉爽,却不料天公竟要降下暴雨。诗人不禁感叹道:这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真是让人又惊又怕啊!
第三句:“人正穷愁复尔耳,天还震怒物如何?”诗人继续描绘着眼前的场景,只见狂风怒吼,雨打风吹,树木被连根拔起,屋檐上的瓦片也纷纷被吹落。这时,人们正处在极度的困顿之中,却又遭遇到了如此可怕的天气。于是,他不禁感叹:“天还在发怒呢!”诗人认为,这或许是老天的惩罚,让那些贪官污吏受到应有的惩罚吧。同时,他也为那些无辜受害的百姓感到悲哀。
第四句:“金縢示变周王悟,丰沛空传汉祖歌。”诗人接着写道:“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令人费解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就是‘金縢示变’。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武王伐纣时曾被商军包围,他被困在一个地下室里,周围都是密不透风的墙壁。为了找到出路,他只好用一根绳子穿过墙缝,绑在自己身上,希望有人能够拉他出去。结果,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上天赐下了及时雨,帮助他打败了敌人。这就是所谓的‘金縢示变’。然而,这个故事在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同,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迷信。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中的深意,认为这是一种启示,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奋发图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至于‘丰沛空传汉祖歌’这句话,则是指刘邦的丰沛之战。刘邦在楚汉争霸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被封为汉王。然而,他却因为贪图享乐而失去了民心。最后,在白登山事件中被项羽俘虏,最终败亡。因此,刘邦的歌谣只是一首空想的歌罢了。
第五句:“春秋纪异谁秉笔,频揩病眼看编摩。”诗人最后写道:“自古以来,有许多关于春秋的故事都被载入史册。然而,在这些故事中,究竟是谁真正地记录了它们呢?又有谁能真正做到秉笔直书,不为个人私利所影响呢?如今,我们身处盛世,国家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至于‘频揩病眼看编摩’这句话,则是说诗人自己。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和疾病中,他的眼睛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然而,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笔记录着这个时代的一切。虽然他已经年迈体衰,但精神仍然饱满,对事业充满了热情和信心。
整首诗通过对当时天气变化的描写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