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起蘋末,吹荡兰与芷。
迨其明灭间,歘然迷端委。
相望不相见,幽动无能纪。
万岁亦匪他,今者为我始。
条绪皆芬芳,勿为叹逝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表现能力。解答时,首先读懂全诗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感遇十一首”是乐府《相和曲》古题。诗人通过描写兰蕙、芙蓉等花的开放与凋落,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此诗第一句写清风拂动蘋末,吹开兰蕙与芷草;第二句写兰蕙芷草在微风中飘荡不定,忽明忽灭;第三句写兰蕙芷草之间相互观望而不相见;第四句写兰蕙芷草之间的幽微动态,无法记载;第五句写兰蕙芷草永恒存在,而人却会死亡,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第六句写兰蕙芷草的芳馨,不要像流水一样消逝;第七、八两句写不要感叹时光流逝而徒然悲愁。
【答案】
译文:
清风吹起蘋末,吹开兰芷芬芳。
兰芷在清风中摇曳不定,倏然迷离,不可追寻。
兰芷相互观望却不见面,幽微的动作难以记清。
兰芷永恒存在,而我生命短暂易逝,并非特别之物。
兰芷芬芳四溢,不要像流水一般逝去。
赏析:
《感遇·其一》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职,世称贤相。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及哲学家,有“一代名相”、“慈祥长者”之称。他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强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官清廉,不营私利。他关心百姓疾苦,体恤百姓痛苦,深得人心。张九龄的诗风格清淡简朴,富有含蓄蕴藉,语言流畅清新,韵律优美。他的一些诗作,如这首《感遇·其一》,就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句写景,清风拂动蘋末,吹开兰芷芬芳。这是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图:微风徐徐地吹过水中的蘋菜,掀起水面上轻轻摇曳的浮萍;轻风吹拂着岸边的兰蕙与芷草,使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这里运用了视觉形象和嗅觉感觉两种感官,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花香的美妙境界。这两句是全诗的起兴之辞。
后两句写物态。兰蕙在清风中摇曳不定,倏然迷离,不可追寻,仿佛随时会随风而去。兰蕙芷草之间相互观望而不相见,幽微的动作难以记清。这两句是对前两句景物描写的补充。兰蕙芷草虽然美丽可人,但彼此间却互不交流,互不相识。它们的幽微动态,似乎也难以被人们捕捉到。
最后两句写物我交融。兰蕙永恒存在,而我生命短暂易逝,并非特别之物。兰蕙芬芳四溢,不要像流水一般逝去。这两句是作者的自我感慨和哲理性的总结。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的生命却非常短暂,不如兰蕙那样永恒不朽。然而,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或悲哀,因为他认为兰蕙的芬芳已经足以让人陶醉了。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时间,不要让美好的事物白白地逝去。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深远。作者通过描写兰蕙芷草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无奈和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