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仪悬张覆釜幢,谁其至者弗心降。
长天纤忽随泯泯,商飙骚屑入淙淙。
浩瀚无馀一丝挂,清微欲将九鼎扛。
安得沐日仍浴月,东赪西皎晶荧双。

洞庭秋三十首

大仪悬张覆釜幢,谁其至者弗心降。

长天纤忽随泯泯,商飙骚屑入淙淙。

浩瀚无馀一丝挂,清微欲将九鼎扛。

安得沐日仍浴月,东赪西皎晶荧双。

注释:

洞庭秋三十首:指杜甫的组诗《秋兴八首》,共三十首,写于乾元二年(759)八月。这组诗是诗人流寓梓州时所作。

大仪、长天、商飙、清微:都是诗人用来比喻国家动荡不安的词语。

纤忽:细微。

泯泯:模糊不清。

淙淙:水声。

渺茫:无边无际。

清微:清明微薄。

东赪西皎:形容太阳初升或落山时,光芒四射,光彩夺目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八月所作,当时他流寓梓州。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之情。全诗以秋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

首句“大仪悬张覆釜幢”,诗人用大仪、长天、商飙、清微等词语,比喻国家动荡不安的情景。大仪指的是天空中高悬的旌旗,象征着国家权威;长天则是指辽阔的天空,暗喻国家领土的广阔。商飙则是指商朝末年纣王身边的乐师师延所吹奏的箫声,后来被箕子听到并认为不吉,而商朝因此而灭亡。清微则是形容国家政治清明但国力薄弱的状态。

第二句“谁其至者弗心降”,诗人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谁能够抵达目的地?他的心是否能够平静下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和焦虑。

第三句“长天纤忽随泯泯”,诗人用“纤忽”来形容长天的变化,暗示了国家的动荡不安。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家局势变得日益混乱。

第四句“商飙骚屑入淙淙”,诗人用“骚屑”来形容商飙的声音,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复杂多变。商飙的声音如同潺潺流水一般,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第五句“浩瀚无馀一丝挂”,诗人用“浩瀚”来形容国家的疆域广阔,但没有一丝尘埃。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疆域的赞美和自豪。

第六句“清微欲将九鼎扛”,诗人用九鼎来比喻国家的基石,表达了国家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份重任的决心。

尾联二句“安得沐日仍浴月,东赪西皎晶荧双”,诗人用“安得”表达了对于国家和平安定的渴望。他希望国家能够沐浴阳光和月光,东边明亮西边皎洁,晶莹剔透。这里的“晶荧双”形容的是月亮的光芒,也隐喻国家的光明和繁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