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来方始是朝廷,争奈吴儿苦讳兵。
当扆戴天宁国是,杜邮兴念岂人情。
忍教丞相过南海,更有何人说北征。
自古浮云能蔽日,重昏世及几时明。
在古代中国诗歌中,“海外四逐客”通常指的是被排斥或驱逐的外来者,而“四首李忠定公纲”可能是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 诗句释义:
- 公来方始是朝廷:这里提到的是“李忠定公”即李纲,他的到来才使得朝廷真正稳定下来。
- 争奈吴儿苦讳兵:“争奈”表示无奈,“吴儿”可能是指江南地区的人,这里的“苦讳兵”可能指他们害怕战争。
- 当扆戴天宁国是:当权者(当扆)承担着保护国家的责任,戴天则表明其决心捍卫国家。
- 杜邮兴念岂人情:杜邮可能是一个地名,兴念则是思念,但这样的怀念是否合乎人情,表达了一种疑问。
- 忍教丞相过南海:丞相即李纲,他不忍看到自己被流放至南方(南海)。
- 更有何人说北征:暗示北方战事未结束,无人再提此事。
- 自古浮云能蔽日:自古以来,浮云都能遮挡太阳,比喻小人得势遮蔽了正义。
- 重昏世及几时明:暗示黑暗的时世何时才能结束,李纲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光明。
- 译文对照:
- 公来方始是朝廷
- 争奈吴儿苦讳兵
- 当扆戴天宁国是
- 杜邮兴念岂人情
- 忍教丞相过南海
- 更有何人说北征
- 自古浮云能蔽日
- 重昏世及几时明
- 赏析:
- 李纲作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和政治家,他的忠诚与抗争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诗中通过对比李纲的遭遇和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展现了一种英雄悲剧的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外来者尤其是北方民族的排斥心理。
- 诗中还蕴含着对于国家未来的关切。李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国家的局势,恢复国家的繁荣。这种对于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也是这首诗的重要主题之一。
- 从语言上看,此诗采用了古风古韵,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个人的悲欢离合。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李纲的政治理念和个人情感,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时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