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别山如别世,三观四看未能忘。
鹿行僧径眉毛净,虎印经台爪掌香。
疏纸不堪书越绝,斋灯岂为荐吴亡。
他朝若忆此山寺,一百八声钟最长。
【注】
①三观:即佛家所讲的“色空缘起”之三观。
②他朝:指将来。
③越绝:指《越绝书》,相传是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作,其中记述了吴国的历史、地理等知识。
④一百八声钟:指寺庙中的大钟,有一百零八个音阶。
⑤吴亡:指南北朝的吴国灭亡。
译文:年老体衰离开山寺就像离开世界一样,三观与四看都未能忘怀。鹿行僧径,眉毛显得更清静,虎印经台,爪掌留下清香。用疏纸书写无法记录下越地的史事,斋灯岂是为了祭奠吴国的灭亡?假如将来回忆起这山寺,那最悠长的是一百零八个音阶的大钟。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虎丘山寺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念和哲学观点。
第一句“老去别山如别世”,表达了作者对山寺深深的眷恋之情。作者认为,年老体衰后离开山寺,就像离开这个世界一样,这是人生的常态,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但作者却依然对山寺有着深深的眷恋,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念和哲学观点。他认为,人生虽然短暂,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尽可能地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第二句“三观四看未能忘”,表达了作者对山寺深深的眷恋之情。作者认为,无论身处何方,都无法忘记在山寺的经历和感受。这里的“三观”和“四看”是指作者在山寺中看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和感受到的心境。这些经历和感受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心中,成为作者人生中无法抹去的痕迹。
第三句“鹿行僧径眉毛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在山寺之中,作者看到了一只鹿在僧径上自由自在地行走,这不禁让作者想起了自己的过往和经历。而自己此时也像那只鹿一样,在僧径上行走着,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和安宁。而当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时,作者的眉毛似乎也变得清澈起来。这是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境界,也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四句“虎印经台爪掌香”,则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庄严神圣的画面。在山寺之中,作者看到了一座虎印经台,上面刻满了佛教经典,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这种庄重和神圣的氛围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作者还看到了那些僧侣们用双手虔诚地捧着经文,诵读着经文,他们的身影仿佛也在诉说着一种信仰和执着。这些画面都让作者感受到了山寺的庄严和神圣。
第五句“疏纸不堪书越绝”,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知识的珍视之情。在山寺中,作者用疏纸记录下了越地的史事。然而,这种疏纸并不足以承载越地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因为越地的历史和文化太过丰富和深邃,仅仅用一两张疏纸是无法完全记录下来的。因此,作者感叹道:“疏纸不堪书越绝”。这既表达了作者对越地历史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第六句“斋灯岂为荐吴亡”,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兴亡的思考和感慨。在山寺中,作者看到斋灯燃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悲伤或愤怒。相反,他反而想到了吴国的灭亡。这是因为在吴国灭亡之前,吴国的统治者们已经沉迷于享乐腐化,失去了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感慨,不仅让作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最后一句“他朝若忆此山寺,一百八声钟最长”,则是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在山寺中,每当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都能听到那悦耳的长鸣。这种长鸣不仅是对佛法的颂扬和传承,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和敬畏。如果将来有机会再次回到这座山寺来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那么那最悠长的钟声一定会是最好的陪伴和回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座山寺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与思考。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