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斜日出云津,访古登临感慨频。
鹦鹉不吟梁浦月,铜鞮空唱岘山春。
雍台树色西连楚,樊口桃花北向秦。
下马便寻羊叔子,看碑几度欲沾巾。

诗句原文:

断桥斜阳出云津,访古登临感慨频。

鹦鹉不吟梁浦月,铜鞮空唱岘山春。

雍台树色西连楚,樊口桃花北向秦。

下马便寻羊叔子,看碑几度欲沾巾。

注释解析

  • 断桥斜阳出云津:《岘山怀古诗》中“断桥”指襄阳城西门的一座古桥。诗人在夕阳下登上这座桥梁,感受着落日的余晖洒满水面,与古城襄阳相映成趣。此处的“云津”则指的是古代船只停泊的地方,暗示了襄阳作为交通要塞的历史地位和繁华景象。
  • 访古登临感慨频: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切感触以及面对古迹时的复杂情感。通过“访古”二字,诗人不仅展现了对历史遗迹的尊重和好奇,也反映了一种对过往辉煌岁月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 鹦鹉不吟梁浦月:引用典故中的“鹦鹉不吟梁浦月”,意在表达诗人对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感怀。这里可能暗指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因时代变迁而不再被人提起,如同被遗忘的月光一般,不再有声音的回响。
  • 铜鞮空唱岘山春:这里的“铜鞮”是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是古代著名的文化聚集地。诗人通过提及“岘山春”,可能在怀念那些曾经在此地留下美好记忆的人或事,同时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哀叹。
  • 雍台树色西连楚:描绘了襄阳城西的雍台地区,树木苍翠,景色宜人。通过将这片景色与“西连楚”相连,诗人可能想要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自然之美,以及对古代楚国文化的向往和致敬。
  • 樊口桃花北向秦:提到了樊口附近的桃花,面向北方,象征着一种面向过去的情感。诗人通过这种描写,可能想要传达自己对于历史的某种情感寄托,或许是对过去的某种思念或是对历史的某种评价。
  • 下马便寻羊叔子:羊叔子,即羊祜,晋朝名将,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清廉的为官之道受到人们的尊敬。这里可能是诗人为了寻找这位历史人物的事迹或遗迹而特意前往。
  • 看碑几度欲沾巾: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深敬仰之情和无法割舍的情感纠葛。诗人多次擦拭泪水,是对历史深深的情感投入,也是对自己情感世界的坦诚呈现。

诗作赏析

本诗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的长卷。诗人通过对襄阳古迹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历史沉痛的反思。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现实的省思,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感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诗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陈子昂身处乱世,但依然能保持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精神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诗中通过对比岘山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展示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的交融,体现了古人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从艺术风格来看,李白的诗歌以其豪放洒脱而著称。然而,在《岘山怀古》中,诗人并未完全展现出其一贯的风格,而是采用了更为内敛和细腻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显示了诗人在艺术上的成长,也反映出他内心的丰富性和深度。

从情感层面分析,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对历史的感慨,折射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思考。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岘山怀古》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情怀的诗歌,也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的艺术佳作。它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