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相沿恐未真,清辉亦复凛衣巾。
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
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蘋。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耒。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萍乡道中谒濂溪祠
木偶相沿恐未真,清辉亦复凛衣巾。
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
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蘋。

【注释】

  1. 萍乡:古地名,今属江西省。
  2. 谒廉溪祠:参观濂溪(即周敦颐)的祠堂。
  3. 木偶:这里指代那些被奉祀的神灵形象。
  4. 清辉:清冷的光辉,喻指神灵的神圣之光。
  5. 乘田吏:古代负责田间管理的官员。
  6.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器具,代表对鬼神的祭奠。
  7. 碧水苍山:形容山水景色美丽。
  8. 私淑心:指敬慕之心。
  9. 下拜:表示敬意,向神明致敬。
  10. 渚蘋:一种水中生长的水草,用来作为祭祀的供品。

【译文】
木偶相沿恐未真,清辉亦复凛衣巾。
官府曾经是田官,百姓至今心存畏惧。
山川河流皆已超脱,自然之风与明月相映。
虽然有千年敬慕之心,但当此之后已无存留。
我在此虔诚地参拜,献上渚苹以表敬意。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作者在萍乡道中拜访濂溪祠的诗作。首联描述了木偶的形象和它们所代表的神圣意义可能并不真实,同时强调了神灵的光辉依然能够凛冽人心。第二联提到过去的官府管理农田,而如今的百姓心中仍有敬畏之情。第三联描绘了山水之间的自然美景以及它们对于人的熏陶作用。第四联表达了即使千年后人们对圣贤仍有敬慕之心,但当此之后已经无法存留。最后两联则表达了作者对濂溪祠的参拜以及对渚苹等供奉物品的敬意。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自然美的深深敬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