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驱驰任板舆,谪乡何地是安居?
家家细雨残灯后,处处荒原野烧馀。
江树欲迷游子望,朔云长断故人书。
茂陵多病终萧散,何事相如赋《子虚》?
山途二首
南北驱驰任板舆,谪乡何地是安居?
家家细雨残灯后,处处荒原野烧余。
江树欲迷游子望,朔云长断故人书。
茂陵多病终萧散,何事相如赋《子虚》?
译文:
在南北奔波的道路上,任由板舆的驱遣,却感到谪居之地无处安身。
家中屋檐下,每家每户都在细雨中度过漫长的夜晚,到处都是被野火焚烧过的痕迹。
江边树木仿佛要遮住我的视线,让我看不到归途的方向,北方的云气总是阻断我与远方亲人的联系。
司马相如曾因创作《子虚赋》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而我王守仁却在进谏时遭到贬谪。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守仁在赴任途中所作的抒情之作。诗人通过对旅途所见所感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首句“南北驱驰任板舆,谪乡何处是安居?”便点出了诗人身处异地、被迫南迁的无奈之情。这种被迫的迁徙使得诗人深感不安,同时也引发了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第二句“家家细雨残灯后,处处荒原野烧余。”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受。诗人用“细雨”、“残灯”等意象来营造出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第三句“江树欲迷游子望,朔云长断故人书。”则描绘了诗人远望江边的景色,以及他因无法与亲人联系而产生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江树”象征着诗人的漂泊生涯,而“朔云长断故人书”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牵挂。
最后一句“茂陵多病终萧散,何事相如赋《子虚》?”则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述。这里,诗人以司马相如为例,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的淡泊和超脱。他认为,真正的才华应该能够超越功利,不为世俗所动。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沉。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