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注释】
万里:极远。中秋月正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月明如镜。四山:四面的群峰。云霭:云雾。忽然生:突然出现。浊雾:指浓重的水汽。随风散:随风消散。依旧:仍然。青天:天空,也指清明的天空。此月明:指明亮的圆月。肯信:难道不相信。良知:指人的本性或道德意识。从他:任凭他。外物:外界事物。岂敢:岂有敢。撄(yīng):扰乱。钧天:天上。满太清:指满天的明月照满大地。
【赏析】
这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月色明朗的诗。诗人在皓月当空的秋夜中,面对皎洁的月光和四周的山景,发出由衷的赞叹。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联“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是说在中秋佳节的夜晚,万里无云,月光照得格外明亮;四周群山之中,云雾忽而升腾,仿佛又回到了秋天。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通过对比和衬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颔联“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展开。诗人用“须臾”一词,形容时间短暂,但很快地就消散了那层厚厚的云雾。而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明亮的月亮依然高悬在夜空中,照耀着大地。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又体现了他善于捕捉美好瞬间的能力。同时,它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说相信人的内心本自光明磊落,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这里的“良知”指的是人的本性或道德意识,而“外物”则是指那些外界的事物或诱惑。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要坚守住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外界所动摇。这一联也反映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他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
尾联“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则是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尽情歌唱的情景。这里的“钧天”指的是天空的最高处,而“太清”则是指天空中最高的一层。这句诗中的“化作”二字,表明了诗人将内心的激情和喜悦化作歌声,飘荡在整个夜空中,与明月一同洒满大地。这一结句既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情怀,又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传递了他对于自然、对于宇宙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