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诗句释义:

  1. “月夜二首” - 这两句诗是第一首的标题,暗示了诗的主题与夜晚和月亮有关。
  2. “处处中秋此月明” - 表示无论在何处,中秋之夜都能见到明亮的月亮。
  3. “不知何处亦群英” - 表示不知道何时何地都有杰出的人物或英雄。
  4. “须怜绝学经千载” - 表示应该同情那些经过长时间考验而保持高深学识的人。
  5. “莫负男儿过一生” - 鼓励男性不应虚度一生,要有所作为。
  6. “影响尚疑朱仲晦” - 可能指的是对某个人或者某种思想有质疑或怀疑的态度。
  7. “支离羞作郑康成” - 可能是指某人因学识不精而被嘲笑或羞辱。
  8. “铿然舍瑟春风里” - “铿”字可能形容声音的响亮;”舍瑟”可能是放弃乐器演奏;”春风”则象征生机和活力。
  9. “点也虽狂得我情” - 表达了诗人对某事物的强烈喜爱之情,尽管这种情感有时显得过于激进。

译文:

月光照耀下的中秋夜,处处明亮,但不知哪一刻才能见到这样的美景。我们应怜悯那些经受住了时间考验、保持着高深学问的人,而不是辜负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对于那些受到非议或误解的学者,我们应当持怀疑态度,但对于他们的才华和努力,我们应该给予赞赏。在充满活力的春天中,舍弃了乐器的人们展现出了不同的风采,虽然他们的行为可能有些狂热,但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来表达对时间的感悟和个人行为的价值判断。诗中的“中秋”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时光的珍视。通过描绘中秋节的月光和景象,诗人传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哀愁以及对于知识传承和价值坚守的重视。同时,诗中还涉及了对个人品德和社会评价的反思,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尊重知识,同时也要有自信和勇气面对挑战和误解。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评性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