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日暮更登山,峰顶高僧有兰若。
云萝磴道石参差,水声深涧树高下。
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
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我歌白云听者寡,山自点头泉自泻。
月明壑底忽惊雷,夜半天风吹屋瓦。
诗句释义及赏析:
- 东林日暮更登山,峰顶高僧有兰若。
-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日暮时分再次登山的情境。”东林”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指诗人居住的地方附近的山林。”日暮”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增添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更登山”表明诗人不满足于日常的行程,而是选择在这个时刻独自登山,寻找内心的平静或灵感。”峰顶高僧有兰若”描绘了山峰之巅的景象,兰若可能是指寺院,暗示着与佛教有关的场所。这里的”高僧”指一位住在山巅的僧人,他的存在可能为诗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或是某种修行的机会。
- 云萝磴道石参差,水声深涧树高下。
- 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山中景色的美。”云萝磴道”形容山路弯曲且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石参差”则描绘出山路旁的石头参差不齐,增加了路径的复杂性和探险性。”水声深涧”描绘了涧水的流动声,声音深沉而又悠长,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树高下”说明树木随着地势高低不同而生长,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
- 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
- 这两句反映了两位历史人物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远公”指的是慧远大师,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的信仰倾向于佛教,但并未完全放弃儒学。这说明即使在追求宗教信仰的同时,他也保留了对儒家学说的尊重和学习。”渊明”指的是陶渊明,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隐逸,远离世俗喧嚣,专注于自然的美和内心的平和。陶渊明不参与官方的活动,如加入科举制度中的乡贤会等,这展示了他对于个人自由和隐居生活的珍视。
- 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山川之美的喜爱以及对社会职务的依恋。虽然喜欢自然和隐居的生活,诗人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同是乾坤避人者”说明诗人与古代的一些隐士一样,都选择避开尘世的纷扰,寻求心灵的宁静。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 我歌白云听者寡,山自点头泉自泻。
- 这句诗通过描述自然现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我歌白云”可能意味着诗人在吟唱时感受到的孤独和自由。”听者寡”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感,因为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山自点头”描绘了山峦仿佛在回应诗人的歌声,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泉自泻”形象地展现了泉水从山谷中流出的场景,水流的声音与诗人的歌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动态的自然氛围。
- 月明壑底忽惊雷,夜半天风吹屋瓦。
- 最后两句诗描绘了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场景。”月明壑底”表明在月光的照耀下,峡谷底部显得格外明亮。”忽惊雷”可能是指突然响起的雷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夜半天风”描绘了夜晚微凉的风,它吹拂着整个山谷,使得屋瓦发出声响。这个场景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力量和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力量的敬畏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