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过钓台,驱驰正军旅。十年今始来,复以兵戈起。
空山烟雾深,往迹如梦里。微雨林径滑,肺病双足胝。
仰瞻台上云,俯濯台下水。人生何碌碌?高尚当如此。
疮痍念同胞,至人匪为己。过门不遑人,忧劳岂得已。
滔滔良自伤,果哉末难矣。
【注释】
复:又。钓台:即“东陵”,在今浙江萧山,相传为西晋谢安隐居之地,后成为游览胜地。
驱驰:奔走。军旅:指战乱、征战。
十年:这里泛指多年。始:开始。
兵戈:指战争。起:引起、导致。
空山:指空旷的山野。
往迹:往日足迹。如梦:像梦境一样。
微雨:细雨。林径:山林间的小道。
肺病:肺病引起的疼痛。双足胝(zhī赤脚):双脚磨出的老茧。胝,通“胝”。
仰瞻:向上看。台上云,指东陵台上的飞瀑流泉,云气缭绕。
俯濯:向下洗脚。濯,洗。
人生:人世间的事。何:何事。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匪:不是。
果哉:确实如此。末:最后。
良:太,很。自伤:自己感到伤心。果:真的,的确。
末难:最后很难。
【译文】
忆昔过钓台,驱驰正军旅。十年今始来,复以兵戈起。
空山烟雾深,往迹如梦里。微雨林径滑,肺病双足胝。
仰瞻台上云,俯濯台下水。人生何碌碌?高尚当如此。
疮痍念同胞,至人匪为己。过门不遑人,忧劳岂得已。
滔滔良自伤,果哉末难矣。
【赏析】
《题钓台》是唐代诗人贾至所写的一首诗。此诗首联写诗人重游旧地,感慨万千;颔联直承首联,抒写作者久经战乱,如今才回到家乡的心情;颈联由吊古而思今,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世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全诗感情真挚、含蓄蕴藉,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是贾至于天宝十三载(754)冬初,从长安出发去东都洛阳途中所作。《旧唐书·贾至传》记载:“天宝中,为左拾遗。”当时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为左拾遗,因此,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时政的不满和忧虑。
首联“忆昔过钓台,驱驰正军旅”,点明诗题,交代了诗人此次东下的原因——应玄宗之诏入朝。诗人回忆当年离开东陵时,正是为了抗击外敌,奔赴前线。“十年今始来,复以兵戈起”二句,诗人回忆起十年前自己刚到京城的时候,那时国家正处在动乱之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时隔十年,自己才得以重返故里,然而国家的战火却再次燃起。这两句既表明了自己远离朝廷的缘由,又反映了当时国势的动荡不安。
颔联“空山烟雾深,往迹如梦里”,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东陵的所见所感。空山幽深,雾气弥漫,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自己的过往足迹,如同梦中一般模糊不清。这两句既是诗人对东陵景色的具体描绘,又寓含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怀念之情。
颈联“仰瞻台上云,俯濯台下水”,诗人站在东陵台上远眺,只见云雾缭绕;低头俯瞰山下的溪水流淌。这一景象既表现了东陵的自然之美,也暗寓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种拟人的手法,使自然景物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悟。
尾联“人生何碌碌?高尚当如此”,诗人发出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道德情操的追求与执着。这里的“高尚”既指道德品质的高洁,也指人生态度的高迈。诗人认为,只有那些追求高尚、拥有崇高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东陵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人民安危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意境高远而充满哲理,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