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俄看到枳花,江东行客理归艖。
世途水马波难溯,吾道人龙迹已遐。
安世平生多气节,少陵老去忆桑麻。
袖中未有留戡疏,羞向灯前看莫邪。
诗句: 春色俄看到枳花,江东行客理归艖。
- 诗意解析:
- “春色俄看到枳花”:描述了诗人在春天的景色中意外看到了枳花,表达了一种惊喜和偶然性。
- “江东行客理归艖”:描绘了一位来自江东的旅人在整理船只准备回家的情景,反映了行者的归乡之思。
- 词句注释:
- “春色”指春天的景色;“俄看到”表示突然或意外地看到;“枳花”是一种常见的春季植物,其花朵形状独特。
- “江东”代指长江东边地区,这里用作旅行者所在地的代称;“行客”指的是旅行中的行人。
- “理”是整理的意思;“艖”是一种小船,用于水上交通。
- 作品背景:
- 王鸿儒(1459-1519)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兼备欧、颜两体,端劲有法。王鸿儒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从年轻时的贫困书生到成为国家高级官员,再到辞官归隐,他的经历反映了明朝中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 此诗作于作者辞官回乡之际,通过对春天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感慨。同时,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也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素养和哲学追求。
- 赏析:
-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春色”、“枳花”等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和情感,也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度。
- 诗中“江东行客理归艖”一句,通过对比行客的孤独与归程的期待,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
-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既符合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又不失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这种风格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创作技巧:
- 王鸿儒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如“春色俄看到枳花”,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使自然界的景象更加生动;“江东行客理归艖”则使用了对比和象征,增强了诗句的深度和广度。
- 此外,全诗采用四言为主的格律,这种形式上的严谨性与内容上的自由灵活相结合,既保持了古典诗歌的传统韵味,又展现出诗人的创新意识和个性表达。
- 历史意义:
- 这首《送范斋李先生致仕还吴》不仅是王鸿儒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更是当时文人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在明朝中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面临着身份地位的变化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这首诗通过赞美自然、抒发归乡之情,传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是明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