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当年谒至尊,布袍藜杖入军门。
六韬适遇风云会,二子皆承雨露恩。
丘陇岂期身遽殁,功勋应与国长存。
董公遮道真奇事,太史于今可并论。
【注释】
闻说当年谒至尊:听说您曾经拜见过皇帝。谒,谒见。至尊,皇帝。
布袍藜杖入军门:穿着布衣和藜杖进入军营的门口。
六韬适遇风云会:恰好遇到《六韬》中所说的风云际会。
二子皆承雨露恩:两个儿子都承袭了父母的恩德。
丘陇岂期身遽殁:坟墓难道是预先注定我突然死去的?丘陇,指墓地。
功勋应与国长存:您的功劳应该永远为国家而存在。
董公遮道真奇事,太史于今可并论:董先生挡住道路,真是一件奇事;太史公(司马迁)在今天可以和他并列谈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挽其友“穆先生”所写的悼念诗。穆先生曾为明太祖朱元璋的谋臣,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后以罪被贬,死得颇为凄苦。诗人对这位老朋友既感念他生前的功绩,又为他死后的遭遇而悲愤不平,因此写下了这首悼念诗。
首句“闻说当年谒至尊”,回忆穆先生曾拜见皇上的事。“谒”,即拜谒、朝拜。“至尊”指皇帝。穆先生之所以能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是因为他有才干和智谋。
第二句“布袍藜杖入军门”,描写穆先生身穿布袍、手执藜杖而进入军营的情景,说明他在军中的地位很高。穆先生虽然官居高位,但地位并不显赫,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拥有自己的封地和食邑。
第三句“六韬适遇风云会”,写穆先生遇到良机,得以施展他的才能。“六韬”指《六韬书》,是一本兵书中的重要著作。《六韬》中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穆先生能够得到如此多人才的辅助,自然也就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了。
第四句“二子皆承雨露恩”,说明穆先生的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恩惠。这里的“承”是继承的意思,“雨露”比喻父母的恩情。
第五句“丘陇岂期身遽殁”,意思是说,我没有想到自己会突然去世,坟墓里埋下的是我的尸体。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穆先生生前为国建功立业、死后却无人祭扫、埋骨荒山,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第六句“功勋应与国长存”,意思是说,穆先生的功勋应当永远留在国家。
第七句“董公遮道真奇事,太史于今可并论”,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董公”指的是董狐(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他为人正直敢言,不避权贵,敢于记载历史。“遮道”是阻止人们前进的意思,这里是说他不让穆先生过去,要让他留下。“太史”指的是司马迁,他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而被处以宫刑,流放到蚕室(今陕西省周至县),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史记》。最后一句“太史于今可并论”,意思是说,董狐和司马迁都值得后人学习。
全诗通过叙述穆先生一生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穆先生生前的功绩、死后的遭遇以及自己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