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郭高临紫翠间,泊舟乘兴一跻攀。
荆扬南望无多路,淮楚西来第一山。
僧舍径幽松影合,水祠碑在藓痕斑。
登临不用悲今古,渡口寒潮日往还。

【注释】

①盱眙:县名。在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北。《一统志》载:城北有高台,为登临观景之所;东有山,为望海楼。②紫翠间:指山上的树林。③荆扬: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④淮楚:泛指长江中游地区。⑤僧舍径幽:指通往寺庙的小径很幽静。⑥水祠:水中的神庙。碑:碑文。⑦渡口:指古时过江渡口。寒潮:指冬季寒冷的水涨。日往还:比喻岁月流逝。⑧不用:不必。

【译文】

县城高踞于紫翠环抱之间,泊舟乘兴一登高台。

南望荆扬无多路,西来淮楚第一山。

寺旁小径幽深树木茂密,碑上苔痕斑斑记载着往事。

登临无需悲伤今古事,渡口寒潮岁月流转不停。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览盱眙时所写。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山所见。全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颇有韵味。

首联“登盱眙”,点题明旨。盱眙是古代的一座城市。作者登上盱眙城郭,眼前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林中鸟语花香,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感觉。这里的“紫翠”二字,把山林景色写得非常形象、逼真。“高临”二字,表明作者的心情十分舒畅。这两句是写登城所见,为下文作铺垫。

颔联“泊舟乘兴一跻攀”一句,承上启下。诗人来到盱眙以后,首先想到的是去观赏一下这个城市的自然风光。他乘船来到湖上,泊了船就顺着兴致去攀登高处。“泊舟”、“乘兴”、“一跻攀”,都表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颈联“荆扬南望无多路”,进一步描绘登临所见。“荆扬”是泛称南方,这里指的是湖北和湖南一带。从盱眙向南望去,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到荆州、扬州等地,所以叫“南望无多路”。诗人在这里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以极言盱眙地势之高险,风景之秀丽。这一联写得很简炼,但是意思却表达得很充分。

尾联“淮楚西来第一山”两句,描写盱眙的自然景观。盱眙地处淮河和楚水之间,因此被冠以“淮楚”之名。诗人登上城郭之后,便沿着山势向西边走。沿途看到许多松树和苍翠的竹林,又看到了一些石碑上面刻满了苔藓,于是不禁发出了感慨:“登临不用悲今古,渡口寒潮日往还。”意思是说:登上这座山,用不着为古今之事而感到悲伤,因为时间总是向前发展的,像那渡口上的寒潮一样,不断涌流着。这一联是写景抒情,也是点出自己的政治思想。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全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富有韵味,是一首很好的山水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