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舍屋头多种竹,知君庭下不须移。
月斜送影来虚牖,雨后行鞭过短篱。
一榻清风难独赏,两家幽致共相宜。
余今亦有王猷癖,直造宁论主者谁。
分翠轩为弘道赋
邻舍屋头多种竹,知君庭下不须移。
月斜送影来虚牖,雨后行鞭过短篱。
一榻清风难独赏,两家幽致共相宜。
余今亦有王猷癖,直造宁论主者谁。
注释解析:
- 邻舍屋头多种竹,知君庭下不须移。
- 邻舍屋头多种竹:暗示作者看到邻居的院子里有许多竹子,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赞赏。在古代,竹子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也代表着坚韧和生命力。
- 知君庭下不须移:这句话表明竹子已经足够茂盛,无需从别处移动到主人的庭院中。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环境的态度。
- 月斜送影来虚牖,雨后行鞭过短篱。
- 月斜送影来虚牖:描述月亮斜照时,影子投射在窗户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雨后行鞭过短篱:通过“雨后”和“鞭”,形象地描绘了雨水过后,行人走过篱笆的情景。这里的“行鞭”可能是指赶路的行人,而“短篱”则强调了这种场景中的简洁和朴素。
- 一榻清风难独赏,两家幽致共相宜。
- 一榻清风难独赏:意味着虽然独自一人享受清风是美好的,但与家人或友人共享这份美好更加珍贵。这句话体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和共享的重要性。
- 两家幽致共相宜:表达了两家各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情趣,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欣赏和和谐共存。
- 余今亦有王猷癖,直造宁论主者谁。
- 余今亦有王猷癖:引用晋代诗人王献之(字子敬)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高雅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王献之曾因喜爱书法而废寝忘食,这里的“癖”即指此爱好。
- 直造宁论主者谁:直率地说出自己的主张或看法,不避讳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里的“主者谁”可以理解为“是谁”或“谁是主体”。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人文情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际关系的珍视。通过对邻舍院落和竹林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对月光、风雨等自然现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通过对清风、短篱等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高雅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