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榻听残上苑钟,论诗剪尽西窗烛。
相看身世总忘机,水自潺潺云自飞。
师利远寻居士室,大颠留却使君衣。
无心偶尔欣相遇,又复飘然拂衣去。
问师此去游何方,多半名山我游处。
大江南北浙东西,是处堪行路不迷。
试觅名山最奇处,石间多有我留题。

【注释】

①上人:僧人。湛然:僧号。上苑、西窗:都是佛教的圣地,此指佛寺。②“相看”句:是说两人相见,都忘却了名利之心。忘机:指忘却机巧,超脱世俗的烦恼。③师利:即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指苏轼自己。④大颠:苏轼的朋友,名辙,字伯固。⑤使君衣:指官服或使者的衣着。⑥无心偶相逢:无意偶然相遇。⑦飘然拂衣去:意谓不停留,飘然而去。⑧游方:游历四方。⑨“多半”二句:意思是说,大江南北浙东西到处都有值得游览的地方,处处都可以行走不致迷失方向。⑩石间多有我留题:意思是在岩石之间有许多我留下的题记。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深上人湛然远游四方,而作者却留在杭州。全诗从送行出发,到相别作结。语言平易,感情真挚,风格自然。

开头两句:“对榻听残上苑钟,论诗剪尽西窗烛。” 是说苏轼送别深上人时,二人相对坐于同榻之上,一边听着上苑寺钟声,一边讨论诗歌。苏轼与深上人同好诗歌,所以这次相聚,谈得非常投机。他们谈到深夜方才分别。“残上苑钟”三字说明时间之晚。“论诗剪尽西窗烛”,说明他们谈论的内容十分精彩,以至于把烛光用完了,不得不剪灭蜡烛。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苏轼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表现了苏轼的豪迈性格。

第三联:“相看身世总忘机,水自潺潺云自飞。” 是说苏轼与深上人相视一笑,彼此都忘却了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和人情世故,只觉得天地万物自由自在地运行着,流水潺潺,白云悠悠。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地表达了出世的情怀。

第四联:“师利远寻居士室,大颠留却使君衣。” 这是说深上人远离尘嚣,寻找幽静之地修炼;苏轼则留下俗务,不能随其远去。这里也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人比作了动物,形象地描绘出出世者追求清静生活的心态。

第五联:“无心偶尔欣相遇,又复飘然拂衣去。” 是说苏轼与深上人偶然相遇,心中感到欣喜若狂;但随即又飘然而去,不再留恋。这里的“欣遇”二字,既是说苏轼的欣喜之情,也是说深上人的洒脱之态。

最后一联:“问师此去游何方,多半名山我游处。” 是说苏轼问深上人此行将往何处去?他去过许多名山,其中不乏苏轼曾经游历过的风景名胜。这里既点出了苏轼自己也曾游历过许多名山的往事,又巧妙地暗示出诗人对自己游历过的山水的怀念之情。

第六联:“大江南北浙东西,是处堪行路不迷。” 是说大江南北,浙江东西,到处都有值得游览的风景名胜之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这一句既是对前文所提及的名山美景的一种概括性陈述,又是表达苏轼对自己游历过的山水的无限怀念之意。

尾联:“试觅名山最奇处,石间多有我留题。” 是说苏轼想寻找一些最奇妙的名山风景,并想在那些地方留下自己的题词。这两句诗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表明苏轼将继续追寻美好的事物,并为之留下自己的足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