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石石阑里,缒锁索险极。
凿崖种铜橛,载板以西适。
置屋何所凭,凭向突壁石。
虽曰恃锁过,朽板未我惜。
上视不敢伸,下视不敢息。
满山皆静处,何故作此癖。
师去今几年,犹余损神迹。
我却固不往,闻言也心惕。
托彼毛文锋,定作半面识。
【诗句解读】
窍石石阑里(译文:在山岩的缝隙中)
注释:这里的“窍”指岩石中的缝隙,“石阑”指的是石制的围栏或栅栏。缒锁索险极(译文:用绳子系住,非常危险)
注释:“缒”是拴、系的意思,“锁索”是指用来拴住的工具或绳索。凿崖种铜橛(译文:在悬崖上种植铜橛)
注释:“凿”指挖掘,“崖”即山崖,“种”是种植的意思,“铜橛”是一种古代用于支撑的工具。载板以西适(译文:搬运木板向西去)
注释:“载”指搬运,“板”是木板,“以西适”意味着向西去。置屋何所凭(译文:建造房子靠什么)
注释:“置屋”即建造房屋,“何所凭”意思是问依靠什么。虽曰恃锁过(译文:尽管说依靠锁来过)
注释:“虽曰”表示虽然这样,“恃”是依靠、依赖的意思,“锁”指的是之前提到的“缒锁索”,而“过”是过去、通过的意思。朽板未我惜(译文:腐朽的木板我并不珍惜)
注释:“朽”是腐烂,“板”指木板,“我”指自己,“惜”是珍惜。上视不敢伸(译文:向上看不敢伸手)
注释:“上视”即往上看,“不敢伸”表示不敢有所动作。下视不敢息(译文:向下看也不敢停下来)
注释:“下视”即往下看,“不敢息”表示不敢有任何休息的动作。满山皆静处(译文:整个山都是静寂的地方)
注释:“满山”即整个山脉,“皆”是都的意思,“静处”指的是安静的地方。何故作此癖(译文:为什么会有这种癖好)
注释:“作此癖”即有这种爱好或习惯,“癖”是癖好、嗜好。师去今几年(译文:师父离开已经有几年了)
注释:“师去”即师父离开,“今数年”表示过去的几个年头。犹余损神迹(译文:我仍然保留着一些神迹)
注释:“犹”是仍然的意思,“余”指剩下,“损神迹”意指保留下来的与神相关的事迹或痕迹。我固不往(译文:我本来就不会去那里)
注释:“固”是本来、始终的意思,“不往”即不去。闻言也心惕(译文:听到这些话后我的心也跟着警惕起来)
注释:“闻言”即听到别人的话或消息,“心惕”即心中感到害怕、警惕。托彼毛文锋(译文:我把那些毛文锋寄托在那里)
注释:“彼”指的是他,“毛文锋”可能指的是某种象征性的物品或符号,这里可能是比喻或隐语。定作半面识(译文:它一定成为一半认识)
注释:“定作”即肯定地做出决定,“半面识”指一半的认识或理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场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物的依恋和对过往经历的回忆。诗中的主人公似乎对某种事物怀有特殊的情感和记忆,即使身处他乡多年,仍难以忘怀。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可能蕴含着对过去某种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同时,诗中的意象和隐喻也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度。例如,将悬崖上的铜橛比作一种工具,暗示了使用这个工具的人可能有着特殊的技艺或身份;将山称为“满山皆静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一句“我固不往,闻言也心惕”,则是诗人对于传闻或传言的一种批判态度,表明了他对于真相的追求和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他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