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喧来谷口,爱此青松阴。
永日空山寂,幽蝉时自吟。
花源应未隔,萝径杳难寻。
稍觉尘襟豁,方知仙境深。
【注释】
访程山人:拜访程某的山居。程山人,即程颢、程颐二先生。避喧来谷口:指避开喧嚣来到幽静的深山小谷。爱此青松阴:喜欢这青松树荫下。松阴,指松树的树影。永日空山寂:整日里寂静无人。永日,长时间;空山,指山间空旷的地方。幽蝉时自吟:幽静中不时传来蝉的鸣声。幽蝉,指深林中的蝉;自吟,指自己鸣叫。花源:指桃花源。萝径:指长着青蔓的小径,常绿植物的茎。萝,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杳难寻:难以寻觅。稍觉尘襟豁:稍稍感到世俗的羁绊被摆脱了。方知仙境深:才知道这深山中隐藏着仙境。
【译文】
避开喧嚣来到幽静的深山小谷,喜欢这青松树影下的一片清凉。
整日里寂静无人,只有深林中偶尔传来蝉鸣。
桃花源就在附近,只是难以找到那片青苔覆盖的小径。
稍微感到世俗的羁绊被摆脱了,才知道这深山中隐藏着仙境。
【赏析】
这是一首记访诗,作者为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门立雪后所写。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深山之中访友不遇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之情。首联两句写景,颔联两句抒情,最后两句点明题旨,抒发了诗人访友不遇而有所感悟的心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远淡雅,有如一幅水墨山水画。
诗的开头就以“避喧”二字开篇,表明诗人来访的目的。诗人选择了“谷口”——一个僻静之地,远离尘嚣,以期与好友相会。“避喧”,既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厌倦,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爱此青松阴”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青松的喜爱之情。青松在诗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诗人选择在这样一处地方停留,显然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青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永日空山寂,幽蝉时自吟。”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深山中的所见所感。整日的寂静和无声无息的环境使得山林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偶尔传来的幽鸣声打破了沉寂,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惊喜和感动。这种声音似乎也在诉说着它的故事,让诗人不禁联想到那些隐居山林的隐士们的生活状态。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诗人在深山中的所见所思并没有持续太久。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发现找不到那条通向桃花源的小径。这一发现让他感到惊讶,同时也引发了他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花源”这个意象,暗示了他所追寻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生活。而“萝径杳难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
最后一句“方知仙境深”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所在。诗人通过这次访友不遇的经历,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和多变,从而更加珍视那些看似虚幻但实则充满美好和希望的理想境界。这种情感的升华使得诗歌的主题得以深化,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