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桥横落日明,瓜洲天白晚潮生。
海云忽到金山寺,江气遥吞铁瓮城。
扬子桥横落日明,瓜洲天白晚潮生。海云忽到金山寺,江气遥吞铁瓮城。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江边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首句“扬子桥横落日明”描绘了扬子桥在落日余晖中的宁静与雄伟,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落日的余辉洒落在扬子桥上,使得这座古老的桥梁显得更加庄重和神圣。这里的“横”字,不仅形容了扬子桥的地理位置,还传达了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以及扬子桥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次句“瓜洲天白晚潮生”,则转向了更为细腻的描写,瓜洲的夜空被描绘成一片明亮的白色,伴随着傍晚时分的潮汐声,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这里使用了颜色对比的手法,将白色的天与黑色的夜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江边的宁静氛围。同时,晚潮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摇篮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第三句“海云忽到金山寺”,突然转变了视角,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远方的金山寺。海云的出现,给原本平静的江面带来了一丝动态的美。诗人用“忽到”二字,表达了海云到来时的意外和惊喜,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界中云的变化多端和瞬息万变。金山寺作为佛教名胜,其神秘的色彩也随着海云的到来而愈发浓厚起来。
最后一句“江气遥吞铁瓮城”,再次转换场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远处的铁瓮城。江气之强,仿佛要吞噬一切,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诗作的力度感和视觉冲击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同时,铁瓮城作为古建筑的代表,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王叔承的《金山江天阁漫兴三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整首诗既有宏大的景观描绘,又有细腻的情感抒发,通过对江、桥、寺等元素的巧妙组合,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艺术世界。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