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虽致治,庶事未尽康。
江南多苦雨,江北多愆阳。
遗民日啼饥,已空糟与糠。
救荒岂无政,何能补流亡。
秋高胡马肥,征师守边疆。
行者犯锋镝,居者供糇粮。
遣使出监护,冠盖恒相望。
未闻奏捷功,声势徒张皇。
君昔在郎署,明刑凛秋霜。
仁声久洋溢,远追于与张。
愿弘济时具,拯斯昏垫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思想情感;然后读懂选项的要求,逐项分析,结合诗句体会、理解、赏析;最后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君昔在郎署”意思是你曾经担任过郎官吧,这是诗人对梅的安慰之词,表达自己对梅的关心和希望。
【答案】
译文:
朝廷虽然政治比较清明,但是百姓的生活还没有完全富裕起来。江南经常遭受连绵不断的阴雨,而江北则多旱灾。那些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一天到晚都在哭饥。他们连酒肉也吃不饱,只好用糟和糠皮来充饥。救灾救荒难道就没有好的政策吗?可是又怎么能把流亡的人全部收回来呢?秋天天气晴朗的时候,北方的战马肥壮,征讨敌人的军队驻守边疆;出征的士兵冒犯敌人的锋刃,在家的人们却只能提供口粮。派使者出使边境去监护,车驾前后不断有官员来往。没有听到有什么捷报,但声势却很浩大。你以前做郎官的时候,执行法令严肃如同秋霜。仁德的声誉长久流传,可以追溯到张良和萧何。希望你能够弘扬救济人民的主张,拯救这些被灾难困扰的民众吧!赏析:
首联写国家虽已实现安定,但民生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暗含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颔联写江南水乡常年受洪涝侵害,而江北地区则常常发生旱灾。这两句诗将江南和江北的自然特点作了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南方水乡的同情。
颈联写人民因年景不好而生活困苦,粮食不足。这两句诗通过“啼饥”、“已空”两字表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尾联写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事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这首诗作于宪宗元和四年(809),诗人任刑部侍郎时。当时唐宪宗正致力于平定藩镇割据的斗争,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鉴,劝勉友人勿忘国恩,要像自己一样为国家分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