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声喔喔天未明,大家尽说观潮行。骑舆徒步相䢔遝,袨服靓妆街市盈。
江头日高潮未生,秋风猎猎笳鼓鸣。美人狎坐临前楹,娇歌宛转调鸣筝。
须臾欢呼笑相指,一线遥从海门起。潮头崛起高于城,万雷齐轰骇人耳。
排山倒海天欲倾,回波激射奇态生。两阵合战兵力劲,戈甲晃晃秋空明。
群儿弄水夸巧捷,撇旋蹙踏如浮萍。人言潮来信有时,我言潮来不可期。
君不见胡马营沙人有待,潮乎此时信何在。徒劳日后来不休,万古莫洗钱唐羞。
【译文】
鸡叫未了天已大亮,大家都说去看潮。骑马步行挤成一堆,街上人山人海拥挤。
江头日出潮声正起,秋风飒飒笳鼓齐鸣。美人斜倚栏杆前,娇声婉转弹响筝。
顷刻间欢呼声四起,只见一线潮水从海门涌来。潮头冲天高过城,万军擂鼓震人心。
如山倒海般势不可挡,回波激射奇观难见。两军对垒拼死力,戈甲闪动秋空明。
小孩弄潮显巧捷,划水腾跃如浮萍。人说潮水有信时,我却言潮无定期。
你不见胡马营边沙场苦,此时潮来何所求?白日再来不罢休,千年钱唐羞可洗?
【赏析】
此词写观潮的盛况。全词可分为三段:上片写人们观潮时的喧闹和热闹景象;中片写潮水的汹涌澎湃,以及作者对此的感受;下片写作者认为观潮是徒劳无益的。
“鸡声喔喔天未明,大家尽说观潮行。”开篇点题,写鸡声报晓,天还未亮,人们早已议论纷纷,准备去观赏潮水。这里的“观潮”指的是观看海上的潮水。观潮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在汉代就有了。当时人们认为,潮水涨落有定时,可以预卜吉凶。因此每年都要举行观潮仪式。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八月十五日夜看月》中写道:“便作人间会,欢声笑语中。”可见唐代观潮已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活动。而宋代观潮则更为隆重盛大。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时期每年八月十八日,杭州都要举行盛大的观潮活动。当时人们把观潮称为“打水仗”,并有诗云:“八月十八西湖游,满岸红旗动地秋”。可见,当时的观潮盛况不亚于今日的国庆阅兵式。
“骑舆徒步相䢔遝,袨服靓妆街市盈。”这里说的是人们在潮来临之前,都纷纷骑着车子、步行着涌向观潮之地。他们身着华贵的衣服,打扮得十分漂亮。街头巷尾都充满了人群,熙熙攘攘的景象很是繁忙。这几句话写出了观潮前的热闹场面。
“江头日高潮未生,秋风猎猎笳鼓鸣。”随着太阳的升起,潮水还没有到来,但是秋风已经吹起来了。远处传来了阵阵鼓声和笳声。这里写的是潮水尚未来临的情景。但紧接着就来了“美人狎坐临前楹,娇歌宛转调鸣筝”,原来人们已经围坐在江边的亭子前,听美人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谣。这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美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坐着唱着歌儿,旁边还有人在弹奏筝曲。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将观潮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
“须臾欢呼笑相指,一线遥从海门起。”过了一会儿,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指着远方的海门。这时,只见一道白茫茫的水线从海门处涌了出来。这道水线犹如一条巨龙一般,气势磅礴。这里的“须臾”、“一线”等词语都运用得很巧妙,既表现了时间短暂,又表现了水线浩渺。
“潮头崛起高于城,万雷齐轰骇人耳。”随着潮头的涌起,整个城市都被淹没了。那巨大的水浪翻滚着,发出巨大的声响,仿佛有万雷齐鸣一般。这里的“万雷齐轰”一词十分传神,形象地描绘出了潮水的巨大威力。
“排山倒海天欲倾,回波激射奇态生。”潮水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天地都要被掀翻似的。那巨大的波浪在冲击着堤坝,激起了一片片飞溅的水花。而那些飞溅的水花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这里的“回波激射”一词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潮水的动态美。同时,还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两阵合战兵力劲,戈甲晃晃秋空明。”这时,两军对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斗志昂扬。他们的戈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宛如秋天的天空一样明亮。这里既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又展现了士兵们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群儿弄水夸巧捷,撇旋蹙踏如浮萍。”小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玩耍,他们的动作灵活敏捷,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一样轻盈。这里的“撇旋蹙踏”一词十分传神地描绘出了孩子们在水中欢快的样子。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人言潮来信有时,我言潮来不可期。”有人认为潮水是有定时的,所以只要等待就可以看到它的到来。但我认为潮水是无法预测的,因为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里的“信有时”与前面的“不可期”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见解。
最后两句是整首词的总结句:“君不见胡马营沙人有待,潮乎此时信何在?徒劳日后来不休,万古莫洗钱唐羞。”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安史之乱。当时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发动叛乱,唐朝军队在前线奋力抵抗。然而由于叛军人数众多,加之地形复杂等原因,唐朝军队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时间,最终以唐军的失败告终。而这场叛乱也让长安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作者在这里感叹道:那些胡马营边的士兵们还在等待时机,而此时潮水却已经来了。那些徒劳无功的抵抗又有什么意义呢?历史总是要被后人记住的,而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